尊敬的审查员:

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对本申请提出的宝贵意见,本申请人已详细阅读。本意见陈述是针对国家知识产权局对申请号为“201610988611.0”专利申请所发出的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中的审查意见进行答复。申请人认真研读了第一次审查意见,申请人对您的审查意见进行了认真考虑,并提出以下意见陈述:

一、修改说明

1、    将原权利要求2-4的技术特征合并到原权利要求1中,以形成新的权利要求1

2、    适应性的修改序号。

以上修改均在原始权利要求书中和原始说明书中有相应的记载,因此,上述修改均未超出原始权利要求书和原始说明书所记载的范围,符合《专利法》三十三条的规定,具体修改后的内容参见权利要求书修改替换页。

二、修改后的权利要求具有创造性

1、    新的权利要求1具有创造性

与对比文件1相比,本申请至少具有以下区别技术特征:

选择高产、抗逆、代表性强的玉米杂交品种渝单30;选择地势较高、平坦、方正、能代表西南玉米生态区的中性肥沃的地块,年前深耕、炕土,播种前进行施肥,耕地保墒;按照3500/亩的种植密度及玉米缩行扩株高产栽培种植技术选择株行距,进行定点、画线、挖穴;采用直播,每穴播种6粒种子,保证每穴最终留苗2株,播种后用细土覆盖;玉米出苗后,大面积喷施高效氯氟氰菊酯防治地下害虫危害,苗期早定苗2/穴,同时施尿素5公斤/亩,除草;拔节期施尿素10公斤/亩,结合玉米中耕、上厢,用菊酯类农药防治玉米螟;喇叭口期施攻苞肥,尿素15公斤/亩;当苞叶发黄,籽粒种胚背面基部出现黑层,乳线消失,籽粒变硬,呈现品种固有的色泽,完全成熟时,收获。

基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本申请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为:如何提高重庆地区玉米杂交种渝单30产量的种植方法

首先,对比文件1中公开一种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方法,由于目前北方地区以冬麦区和夏玉米连续播种的模式进行种植,针对北方的地力和自然气候条件,改变传统条播行距多样化、不合理,没有统一模式的现状,通过改变小麦条播为无垄均匀撒播增加播种量,并且改变玉米的株行距,使得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都得到提高。其中,确定玉米的株行距要依据上茬刚收获的小麦的种植时的播幅充分考虑玉米该如何播种,确定株行距,以免直接播种到小麦茬上,影响玉米苗抗倒伏及营养状况,可见,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公知,北方气候多属温带季风,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主要集中在78月份),雨热同期,冬季寒冷干燥,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mm以上,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较少;南方气候属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湿,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5-18℃,年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5℃,最高41.7℃,无霜期240-285天,雨雾蒙蒙,日照少,气温低,无霜期长,年降水量1000-1200mm,四至六月降水量占39%,土质较粘,地势为缓坡,土层深厚。北方和南方气候相差很多,在夏季(7-8月)之前,北方多是光照充足,温度适中,能促进玉米生长,而南方在7-8月之前,尤其是4-6月份,雨雾蒙蒙,日照少,气温低,非常不利于玉米进行光合作用,不利于玉米植株的生长。在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如果种植密度过大,使得通透性变差,只能加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如果种植密度过小,即使是相同的光照情况下,也不利于产量的提高,而由于南方和北方所处的地理位置经纬度不同,光照强度、光照角度、光照时间都存在差异,因此,即使是对比文件1不用参照小麦种植情况进行玉米播种,由于地理条件、气候等方面的巨大差异,对比文件1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也没有任何技术启示,也没有任何借鉴的基础和意义。

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由于每个区域的气候和地质都不一样,对于玉米的种植时间和品种来讲,要选择适合种植的时间和玉米品种,不要盲目的借鉴不同区域的种植方法。另外,在我国的玉米种植区域,基本上是六大区域,包括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平原春夏茬玉米区、西南山地丘陵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西北内陆玉米区、青藏高原玉米区,其中北方春玉米和黄淮海平原春夏茬玉米产量最为突出,可以是我国的粮仓,其中黄淮海平原大致是指代黄河、淮河、海河流经的部分区域,其中以河南山东为主,另外还有河北、江苏、安徽、山西、陕西等部分地区。而黄淮海区域包含有江苏的北部区域,而江苏中部是不在该区域内的,虽然地域上离的很近,但适宜于黄淮海地区的玉米品种却不见得适宜于江苏中部地区。更何况是如对比文件1和本申请一样相差甚远的南方和北方呢,即使采用相同的种植方式,适合北方的品种也不一定适合南方,更何况采用的种植方法并不相同,比如:北方要考虑小麦和玉米连种的影响;根据气候条件、土壤条件选择品种,之后再针对品种考虑种植时间、种植密度等。不论是地域、土壤条件、品种选择上,对比文件1对于本申请都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最后,对比文件1中公开在播种玉米时将肥料和种子分开,一次性施入,肥料按氮:磷:钾为3:1:3配比,认为这样可以高度简化,省工、省时、省水提高土地和肥料利用率。而本申请是采用在播种前先施腐熟的农家肥、过磷酸钙、硫酸钾,再定苗后、拔节期以及喇叭口期分别施用尿素,且施用量随着生长时期依次增加。玉米生长的不同阶段对于营养的需求种类及需求量是不同的,一次性在播种时使用功能肥料,是省工省时,苗期对于氮磷钾的吸收比较少,但是如果营养成分过量尤其氮肥过多会导致烧苗严重,影响玉米苗数量和茁壮成长,不利于后期植株继续生长,进而影响产量;即使是氮肥含量适宜,不会造成苗期烧苗现象,但是在玉米生长期的不同阶段对于肥料的需求在一直在变化的,比如说拔节期,相比苗期对于氮磷钾的吸收明显增加,大喇叭口棒三叶伸出,心叶丛生,是决定成穗数、穗粒数的关键期,合理的密植、及时去蘖以及适当的施肥调控营养,可以改善和延长棒三叶的光合效能,可见,一次性的施肥很难做到既不影响苗期玉米苗的成活,也不影响后期各阶段的生长情况两全其美的情况,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明显和对比文件1是不同的,并且更好利于获得玉米高产。

本申请通过采用玉米杂交品种渝单30,在3500/亩的种植密度下,玉米产量随行距的扩大而增高,当行距扩大到1米时,在扩大行距,产量反而下降;穗位叶、穗下叶的光合效率随着株行距的扩大而增高,并且是在一定光合效率范围内随着棒三叶光合效率增加而增加,当升高到一定阈值后,产量会随着光合效率的升高而下降的。而这些数据的考察,均是限定在重庆地区,而对比文件1未给出品种、株行距、光合效率之间存在任何的关系,最终具体的方案是25厘米的行距用于播种玉米,采用单粒条播或每穴单双交替下种方式播种,行距采用70cm等行距,单株距13-15公分,双粒株距5-7公分;而本申请经过一些列的实验,克服了地域条件、气候条件、品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结合不同的种植步骤,经过多年实验基地的研究,付出创造性劳动才获得的技术方案,最终确定在行距为0.9m、株距0.42m时,最高产量为799.4kg/亩(一般西南地区亩产也就在500kg左右),明显的产量提高很多;即使是对比文件1也给出了同样的种植玉米的整体流程,但是对于流程中每个步骤的细节的处理才是获得高产的关键,而这些关键的因素并没有被对比文件1及其他任何现有技术公开,也没有任何技术启示,因此并非如审查员老师所说的都是普通技术知识,也并不是不付出创造性劳动就能轻而易举的结合实际条件能够获得的技术方案。

综上所述,本申请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有实质性的差别,并取得了良好的技术效果,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性,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

2、新的权利要求2-3具有创造性

新的权利要求2-3为新的权利要求1的从权,在新的权利要求1具有创造性的前提下,新的权利要求2-3符合专利法第22条第3款的规定。

申请人相信经过上述修改和阐述,克服了第一次审查意见中指出的缺陷,请审查员先生/女士在以上的基础上继续对本申请进行审查。如果仍不同意上述陈述的内容,恳请审查员先生/女士再给一次修改文件或陈述意见/修改/会晤的机会。

感谢审查员的辛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