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封隔离型注油嘴装置和冷却塔

[0001] 本申请属于工业设备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密封隔离型注油嘴装置和冷却塔。

背景技术

[0003] 在直流输电工程中,冷却塔是换流阀冷却设备中内循环冷却水的外冷设备。

[0004] 内冷水在晶闸管换流阀内加热升温后,由内冷水循环水泵驱动进入室外密闭蒸发式冷却塔内的换热盘管,喷淋水泵从室外地下水池抽水均匀喷洒到冷却塔的换热盘管表面,喷淋水吸热后形成的水蒸汽通过冷却塔所配风机排至大气,在此过程中,换热盘管内的冷却水将得到冷却,降温后的冷却水由循环水泵再送至换流阀,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

[0005] 但在现有技术中,风机位于冷却塔内,风扇轴套的添加润滑脂周期是3个月(至少),在对风扇轴套上的注油嘴进行添加润滑脂时,需要维护人员进入冷却塔内部进行添加,冷却塔内部空间相对狭小,且风扇轴套的位置相对较高,使得维护人员操作不便,添加效率较低;并且冷却塔内部具有电路,若发生意外时外界无法及时发现;在冷却塔内部的高湿度环境下,水汽还易从注油嘴处渗入,造成轴套内的润滑脂变质,减少润滑脂的使用寿命,从而造成磨损严重,引发机械故障。

[0006]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密封隔离型注油嘴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0008]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密封隔离型注油嘴装置的新技术方案。

[000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密封隔离型注油嘴装置,包括延长管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延长管两端的连接头和注油嘴,所述连接头被配置为与冷却塔内风机的风扇轴套连通,能够导通润滑脂;所述注油嘴被配置为位于冷却塔的外侧且设置在冷却塔的塔壁上。

[0010] 可选地,所述连接头和注油嘴均具有外螺纹连接部,且规格相同。

[0011] 可选地,所述延长管为金属毛细管。

[0012] 可选地,所述延长管具有弯曲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数量不大于4个。

[0013] 可选地,所述延长管的管径规格范围为0.5mm-2.5mm

[0014] 可选地,所述注油嘴的规格为M6M8M10M12M14

[0015] 可选地,所述延长管的两端分别通过活接与连接头和注油嘴密封连接。

[0016] 可选地,所述延长管、连接头和注油嘴为不锈钢材质。

[001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冷却塔,包括主体、上述的密封隔离型注油嘴装置和设置在所述主体上的风机,所述风机包括风扇以及用于与风扇传动连接的连接轴和与连接轴配合的风扇轴套,所述风扇轴套位于所述主体内,所述主体由塔壁围合而成;所述密封隔离型注油嘴装置包括延长管以及分别设置在所述延长管两端的连接头和注油嘴,所述连接头与风扇轴套连通,能够导通润滑脂;所述注油嘴位于冷却塔的外侧且设置在冷却塔的塔壁上。

[0018] 可选地,所述塔壁朝向外侧的一面设置有挡板,所述注油嘴设置在所述挡板之下。

[0019]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使用本实用新型后,操作人员不需要进入冷却塔内部操作,在冷却塔的外部添加润滑脂即可;能够通过冷却塔的塔壁将注油嘴与冷却塔内的高湿度环境隔离。

附图说明

[0021]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2] 图中:1延长管,2连接头,3注油嘴,4活接,5轴套。

具体实施方式

[0024] 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藉此对本申请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002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密封隔离型注油嘴装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包括延长管1、连接头2和注油嘴3。其中连接头2和注油嘴3分别设置在所述延长管1两端,通过延长管1使得润滑脂导通。所述注油嘴3位于冷却塔的外侧,安装在冷却塔的塔壁上,使得操作人员能够在冷却塔的外侧进行润滑脂的添加操作。所述连接头2与冷却塔内风机的风扇轴套连通,能够导通润滑脂,使得操作人员在冷却塔的外侧通过注油嘴3添加的润滑脂能够导通至风扇轴套内。

[0026]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将连接头2密封固定在冷却塔内的风机轴套上,可以通过螺纹接口处设置O型密封圈、螺纹连接后涂密封胶、或者直接外围满焊等方式实现密封固定连接。然后将注油嘴3固定在冷却塔的塔壁上即可。注油嘴3的固定方式可以是在冷却塔的塔壁上预制接口,将延长管1与该接口位于冷却塔内的一端连接,将注油嘴3与该接口位于冷却塔外的一端连接;一种具体的预制接口方式,提供一个连接件,一端为内螺纹接口,一端为外螺纹接口,且内螺纹接口与外螺纹接口之间设置有一直径大于外螺纹接口的挡板,在冷却塔的塔壁上开口,开口直径大或等于外螺纹直径而小于挡板的直径,将连接件的外螺纹接口端从冷却塔的外侧插入,然后使用螺母与外螺纹接口端连接,与挡板配合将连接件夹固在冷却塔的塔壁上,延长管1的一端设置外螺纹活接,与连接件的外螺纹接口端配合连接,同样使用密封固定的方式,注油嘴3从冷却塔的塔壁外侧与连接件的内螺纹接口端密封固定连接,从而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安装。当然,连接件的具体结构可以根据注油嘴3和延长管1的连接形式具体选择,也可以两端均是外螺纹的形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限制。同样的,也可以不采用预制接口形式,而是直接在冷却塔的塔壁上开孔,将延长管1上连接有注油嘴3的一端和注油嘴3从该孔直接伸出,然后设置一个U型卡板,U型两壁之间的间距等于延长管1的外径而小于注油嘴3的外径,将U型卡板卡设在冷却塔外侧的延长管1上,U型卡板无法通过该孔,从而将注油嘴3固定在冷冷却塔外侧的塔壁上,在添加润滑脂时不会将注油嘴3顶回凉水塔内。

[0027] 使用本实用新型后,操作人员不需要进入冷却塔内部操作,在冷却塔的外部添加即可,操作空间更大,效率更高。另一方面,能够通过冷却塔的塔壁将注油嘴与冷却塔内的高湿度环境隔离,相比较于注油嘴3位于冷却塔内的高湿度环境,位于冷却塔的外部,湿度因素能够得到明显的改善,降低水汽从注油嘴3进入的可能,从而延缓轴套内润滑脂的使用寿命。

[0028]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头2和注油嘴3均具有外螺纹连接部,且规格相同。使得本实用新型不仅适用于新产品的生产,同样适用于对现有冷却塔的改造,仅需要根据原有注油嘴的型号规格定制具有同样外螺纹连接部的连接头2,将原有的注油嘴取下后,将连接头2接入并密封处理,然后将原有的注油嘴3移到冷却塔外侧与延长管1连接即可,不会造成原有零部件的浪费,改造成本低,实用价值高。

[0029]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长管1为金属毛细管。其处于高湿度的工作环境下,可以选择使用不锈钢毛细管,以保证足够的强度和耐用性。进一步的,所述延长管1的管径规格范围为0.5mm-2.5mm,能够保证润滑脂顺利注入即可。金属毛细管需要折弯形成弯曲部以避开一些阻碍,将注油嘴3安装到合适的位置,通常情况下,所述弯曲部的数量不大于4个,以减少润滑脂在管道内流动的阻力。

[0030]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注油嘴3的规格为M6M8M10M12M14,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本实用新型对此并不限制。

[003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长管1的两端分别通过活接4与连接头2和注油嘴3密封连接。

[003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延长管1、连接头2和注油嘴3为不锈钢材质,以保证其耐用性。

[003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冷却塔,包括主体、上述的密封隔离型注油嘴装置和设置在所述主体上的风机。所述风机包括风扇以及用于与风扇传动连接的连接轴和与连接轴配合的风扇轴套。风机的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其结构和形式为本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所述风扇轴套位于所述主体内,所述主体由塔壁围合而成。所述密封隔离型注油嘴装置的连接头2与风扇轴套连通,能够导通润滑脂。所述密封隔离型注油嘴装置的注油嘴3位于冷却塔的外侧且设置在冷却塔的塔壁上。使得操作人员不需要进入冷却塔内部操作,在冷却塔的外部添加即可,操作空间更大,效率更高。

[003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塔壁朝向外侧的一面设置有挡板,所述注油嘴3设置在所述挡板之下,所述挡板以能够遮盖注油嘴3为宜,减少雨雪天气下雨雪与注油嘴的直接接触。

[0035]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成分或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不同地区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成分。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成分的方式。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0036]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37]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发明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