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于顶管工程的预制矩形管廊模具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顶管工程的辅助构件,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顶管工程的预制矩形管廊模具。
背景技术
[0002] 顶管工程是非开挖工程中的一个子科目或者说非开挖工程施工的一种工艺。它是把管道通过辅助的设备采用不开挖面层,并且能够穿越公路、铁道、河川、地面建筑物、地下构筑物以及各种地下管线等施工的工艺。在顶管工程中要预制矩形管廊,传统方式一般采用立式或卧式预制,其中,立式预制对预埋件等定位存在较大精度误差;卧式预制常常伴随着内模不便于安装和拆卸,模板组装等工作较为繁琐。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适用于顶管工程的预制矩形管廊模具。
[0004]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适用于顶管工程的预制矩形管廊模具,包括两块活动侧模、两块活动端模、内模、底膜和滑轨;所述底膜位于由两块侧模和两块端模构成的模腔内,所述内模位于由两块侧模、两块端模和底模构成的模腔内;所述活动侧模与所述底膜铰接;所述活动侧模底部和所述活动端模底部设有用于在所述滑轨上滑动的滑轮;所述滑轨包括横向滑轨和纵向滑轨,所述横向滑轨和所述纵向滑轨分别沿所述活动侧模和所述活动端模在该管廊模具的设置方向布置。
[0005]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侧模包括侧模框、推送架和侧模框底座,所述侧模框固定在所述侧模框底座上,所述侧模框底座通过铰耳与所述底膜铰接,所述推送架固定在所述侧模框底座上,并且所述推送架一端连接所述侧模框,所述侧模框底座底部设有沿所述横向滑轨移动的滑轮。
[0006]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端模包括端模面板,所述端模面板采用平行移动式门框开模结构,所述端模面板底部设有沿所述纵向滑轨移动滑轮。
[0007] 进一步的,所述端模面板和所述内膜连接处设有锁紧装置。
[0008] 进一步的,所述内模包括左侧板、右侧板、上底板和下底板连接而成,并且相邻板之间设有翼板。
[0009] 进一步的,所述左侧板和所述右侧板之间设有伸缩装置一。
[0010] 进一步的,所述左侧板与其下侧翼板之间设有伸缩装置二,所述右侧板与其下侧翼板之间设有伸缩装置三。
[0011] 优选的,所述伸缩装置一、所述伸缩装置二、所述伸缩装置三为丝杆或油缸。
[0012] 进一步的,所述内模底部设有转角装置,所述转角装置分别与所述下底板和所述底膜连接。
[0013] 进一步的,所述管廊模具还包括内膜支撑架,所述内膜支撑架顶部设有千斤顶,用于升降内模,并且所述内膜支撑架从一侧活动端模伸入到所述内膜中。
[001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采用端模和侧模均为活动式结构,自身拆装方便的同时也可以更加精确地定位内模位置,从而使内膜的拆装也更为便捷,并且所获得的制品构件外观质量好。
附图说明
[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预制矩形管廊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16]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动侧模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动端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内膜的结构示意图。
[0018] 图1~4中,1-活动侧模,2-活动端模,3-内模,4-底膜,5-滑轨,6-滑轮,7-侧模框,8-推送架,9-侧模框底座,10-横向滑轨,11-端模面板,12-锁紧装置,13-左侧板,14-右侧板,15-上底板,16-下底板,17-翼板,18-伸缩装置一,19-伸缩装置二,20-伸缩装置三,21-内模支撑架,22-千斤顶。
具体实施方式
[0019]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0020]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用于顶管工程的预制矩形管廊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包括两块活动侧模1、两块活动端模2、内模3、底膜4和滑轨5;所述底膜4位于由两块侧模1和两块端模2构成的模腔内,所述内模3位于由两块侧模1、两块端模2和底模4构成的模腔内;所述活动侧模1与所述底膜4铰接;所述活动侧模1底部和所述活动端模2底部设有用于在所述滑轨5上滑动的滑轮12;所述滑轨5包括横向滑轨10和纵向滑轨(图中未显示),所述横向滑轨10和所述纵向滑轨分别沿所述活动侧模1和所述活动端模2在该管廊模具的设置方向布置。
[0021] 所述活动侧模1包括侧模框7、推送架8和侧模框底座9,所述侧模框7固定在所述侧模框底座9上,所述侧模框底座9通过铰耳与所述底膜4铰接,所述推送架8固定在所述侧模框底座9上,并且所述推送架8一端连接所述侧模框7,所述侧模框底座9底部设有沿所述横向滑轨移动10的滑轮6。
[0022] 所述活动端模2包括端模面板11,所述端模面板11采用平行移动式门框开模结构,所述端模面板11底部设有沿所述纵向滑轨移动的滑轮6。所述端模面板11和所述内膜3连接处设有锁紧装置12,所述锁紧装置12位于所述内膜3的侧板和底板上。
[0023] 所述内模3包括左侧板13、右侧板14、上底板15和下底板16连接而成,并且相邻板之间设有翼板17。所述左侧板13和所述右侧板14之间设有伸缩装置一18。所述左侧板13与其下侧翼板之间设有伸缩装置二19,所述右侧板14与其下侧翼板之间设有伸缩装置三20。所述伸缩装置一18、所述伸缩装置二19、所述伸缩装置三20为丝杆或油缸。所述内模3底部设有转角装置(图中未显示),所述转角装置分别与所述下底板16和所述底膜4连接。
[0024] 所述管廊模具还包括内膜支撑架21,所述内膜支撑架21顶部设有千斤顶22,用于升降内模,并且所述内膜支撑架21从一侧活动端模2伸入到所述内膜中。
[0025] 本实用新型的预制矩形管廊模具的施工步骤如下:
1、钢筋笼绑扎。在专用固定台架上高精度绑扎好矩形管廊钢筋笼。
[0026] 2、模板打开准备状态。固定底模、固定内膜(此时支撑在钢立柱上)及内模支撑架固定在地面上,打开两套活动端模和两套活动端模。
[0027] 3、模具清理和涂刷脱模剂。清理各模具表面锈蚀部分,并打磨平整和光洁后均匀涂刷脱模剂。
[0028] 4、吊装钢筋笼。通过龙门吊将钢筋笼吊至端模内侧再平移至底模上,安装预埋件。
[0029] 5、定位固定内膜。调整内膜高度,使内膜达到合模高程。
[0030] 6、合两侧活动端模和两侧活动侧模。
[0031] 7、浇筑混凝土并养护。先把内膜左下和右下翼板以及上底板部分合模,拿掉下底板,浇筑构件底板,完成底板浇筑后合下内膜。然后对称浇筑构件剩余混凝土。
[0032] 8、构件脱模。构件达到强度后,去除模具间的连接件和锁紧机构,侧模和端模通过轨道移出,内膜收放两侧板部分并下放升降机构,完成构件脱模。
[0033] 通过吊装设备将构件横向吊离出模具并进行存放,模具进入下一预制循环。
[0034]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