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排水孔和清洁通道的路缘石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路缘石,具体涉及一种带排水孔和清洁通道的路缘石。

背景技术

[0002] 路缘石是设在路面与其他构造物之间的标石。常规的路缘石是在路面上区分车行道、人行道、绿地、隔离带和道路其他部分的分界线,起到保障行人、车辆交通安全和保证路面边缘整齐的作用。但是现有的这种路缘石为实心结构,不利于路面排水,尽管目前也出现一种新型路缘石采用上下双层复合结构,上层为普通混凝土,下层为多孔混凝土,从而使得路缘石下层具有渗水功能,但这种路缘石也只能应对雨量较小的情况,一旦雨量较大,基本起不上什么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有鉴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带排水孔和清洁通道的路缘石。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带排水孔和清洁通道的路缘石,包括路缘石本体,所述本体内部中心处开设有排水通道,所述排水通道上方贯穿所述本体顶部开设有清洁槽;所述路缘石本体两侧分别开设有若干个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与所述排水通道连通。

[0004] 优选的,所述排水通道的直径为100~150mm。

[0005] 优选的,所述清洁槽的宽度为30~35mm。

[0006] 优选的,每侧排水口的数量为3个或4个。

[0007] 可选的,所述路缘石本体顶部一侧边缘处设有宽度为50mm的坡面,所述坡面角度为45°。

[0008] 可选的,所述路缘石表面设有黄白相间的警示条纹。

[0009]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的路缘石内设有排水通道,能够自行将路面积水排出,不必再设置排水设施,减小了工程量与道路建设的经济压力。设置清洁孔能够对排水通道内的垃圾进行有效清理,确保排水功能不受影响,能够长期使用。并且,利用排水口和排水通道将道路与绿化带相连接,不仅解决了行车道路路面积水排泄问题,同时还使水源直接进入绿化带实现了水源的有效利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10]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路缘石的结构示意图。

[0011] 图2为图1的主视图。

[0012] 图3为图1的侧视图。

[0013] 图4为图1的俯视图。

[0014] 图1~4中,1-路缘石本体,2-排水通道,3-清洁槽,4-排水口,5-坡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15]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所述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0016]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带排水孔和清洁通道的路缘石的结构示意图,包括路缘石本体1,所述本体1内部中心处开设有排水通道2,所述排水通道2的直径为150mm,排水通道的直径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如果低于100mm,当雨量高于60mm,排水通道的作用大大降低;如果高于150mm,路缘石本体本身的结构强度较低,损坏频率会增高。

[0017] 所述排水通道2上方贯穿所述本体1顶部开设有清洁槽3,所述清洁槽3的宽度为30mm,清洁槽只要能满足清洁工具能伸进去处理污物即可,无需太大,如果太大,可能导致行人在通过时鞋卡在其中,特别是对于儿童需要特别注意。

[0018] 所述路缘石本体1两侧分别开设有3个排水口4,排水口4设置3个或4个即可,所述排水口4与所述排水通道2连通。

[0019] 为了防止路缘石顶部边沿坍塌损坏,所述路缘石本体1顶部一侧边缘处设有宽度为50mm的坡面5,所述坡面5角度为45°,该坡面5正对马路侧。

[0020] 此外,还可以选择在所述路缘石表面涂覆黄白相间的警示条纹,对车辆、行人起警示作用。

[0021] 本实用新型的路缘石各部分的作用:在使用时将排水口顶部侧壁安放在高于路面铺装层的上表面位置,使得路缘石其中一侧的排水口连通行车道路路面,另一侧排水口连通碎石层和透水混凝土。这样就能将路面上的积水排向绿化带的透水混凝土和碎石层,渗透到土层中,将水资源回收利用。排水通道的上方的清洁槽可以直接在路缘石外部对排水通道内的垃圾进行清理,确保了排水通道的排水效果不受影响。

[0022]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路缘石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优势一:结构巧妙、轻盈,美观的同时还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能够将路面的积水有效地排出并回收利用。

[0023] 优势二:设置清洁槽能够对排水通道内的垃圾进行有效清理,确保排水功能不受影响,能够长期使用。

[0024] 优势三:结构自带排水口,能够自行将路面积水排出,不必再设置排水设施,减小了工程量与道路建设的经济压力。

[0025] 优势四:可上色,制成黄白相间的警示条纹,对车辆、行人起警示作用。

[0026] 优势五:利用排水口和排水通道将道路与绿化带相连接,不仅解决了行车道路路面积水排泄问题,同时还使水源直接进入绿化带实现了水源的有效利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0027]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