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审查员: 

申请人仔细地研究了您对本案的审查意见,针对该审查意见所指出的问题,申请人做出了陈述意见如下:

一、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符合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的规定

与对比文件1相比,本发明的权利要求1至少具有以下区别技术特征:1、基于不同的干化原理,本发明与对比文件1的结构不同;2、解决问题的目的与效果不同;3依托配套条件不同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1,对比文件1干化原理主要为高温换热,辅助太阳能节约能耗,高温蒸汽与油泥充分接触换热,换热面积越大,干化效率越高,因此,该干化系统结构设计的干化床分为上下两层,中间设地暖管并与曝气管连通,管内通入高温蒸汽,曝气槽内固定有横截面为半圆的曝气管,曝气管的平面一侧为曝气面,所述曝气面朝上且设有若干曝气孔。本发明干化原理为集成了化学药剂干化、自然干化、强制通风与低温辅热技术,因此干化结构设计以加快常温(20℃至50℃)条件下,油泥中的液相(油、水)存在状态改变作用下重力自然分离,通过添加化学药剂和分区来实现,使用干燥罐(含干燥剂)和引风机对流方式控制进入干化室的空气湿度和饱和压力,出风管靠近顶棚最高点与干化室长边平行的位置,出风管长度为干化室长度的1/22/3,且管壁上均设有气孔,最大限度上加大了干燥空气的扰动范围,且干湿分区与空气流通区域对应,干化室内部可以分隔成2个至3个区域,靠近出风管的区域为前端干化区(初始油泥堆放区域)、靠近进风管的区域为后端干化区(油泥中加入化学药剂每24h翻抛13次后堆放区域),初始时油泥中含水率和含油率相对较高,液体面积相对较大,自然蒸发过程中产生的水蒸气量较大,蒸发速率相对较快,出风管设计在其上方可以减少飞入空气里的汽分子和空气分子或其他汽分子发生碰撞时被碰回到液体中的概率,管壁上设置的气孔形成了多孔道空气流动,快速的空气流通可以显著加快油泥中水分蒸发速率,至后端干化区后,油泥表面基本干燥。蒸发既要克服液体表面层的分子对它们的引力而做功,又要克服油泥孔隙表面阻力,设于前端干化区上方的进风管加大了空气流速,同时干燥空气也降低该区域空气湿度,增大油泥颗粒表面和内部饱和压力差。可见基于不同原理的干燥系统,本发明与对比文件1的结构及功能设计差异明显。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二,由于油泥中通常还存在一定含量的原油,在油泥处理过程,还可以将这些残余原油进行回收利用,本发明目的解决油泥油相回收、接近自然温度条件或一定恒温范围内、化学药剂协同油泥干化,减少干化过程中油气挥发造成的资源浪费,油泥干化的目的是在最大限度保障资源(油)回收的前提下,降低油泥中水的含量而(除少量无组织挥发有机气体外)几乎不降低含油量,对比文件1只解决了降低污泥中含水量。对比文件1不能直接实现本发明相同的目的,也不能仅仅通过增加积液系统就能达到,对比文件1中的采用发电厂废蒸汽分别从干化床中间和干化大棚一侧通入,若用于油泥干化处理,会造成油泥中大量油挥发,与水蒸气混合后进入焚烧炉燃烧不充分,造成尾气超标或处理困难,且大量的油蒸汽和水蒸气混合物在干化大棚顶部,存在闪燃、闪爆等安全风险;另一方面,对比文件1中通入的蒸汽量如果较大,不仅会造成干化室内温度升高、能耗增大,同时干化室室内和室外的温差过大,会造成蒸汽在大棚壁上凝结出液滴,造成干化效果的降低;如果对比文件1中通入的蒸汽量较小,大棚内温度低,干化速度慢,同时蒸汽还很容易析出液滴,使得干化效果很差,从而造成对比文件1中的干化系统实用性较低。尽管都为了解决“设置干化系统”问题,其实质实际解决的问题差异显著,为了解决这些差异,本发明在大量室内研究和模拟的基础上,在研究了平衡温度、油水两相蒸发、油水在油泥中存在状态变化等各因素影响对油泥的干化影响,最终提出了能够达到最佳效果的技术方案。对比文件1“将污泥含水率从约80%降至20 以下,污泥体积减小2/3以上,城市污泥干化后的污泥热值为14000KJ/Kg,与一般劣质煤的热值相近,利用干化后的污泥在垃圾焚烧炉中焚烧后发电”,本发明油泥干化系统是一套低成本的油泥减量化方法,将“自然干燥时间从至少15天时间缩短至5天,5天内含水率降低30%以上”,主要作为预处理技术应用于油泥半干化减量,不能简单的认为是本领域常规选择和“也可用于油泥干化处理”。

对于区别技术特征三,对比文件1的干化主要依靠发电厂的汽轮机的蒸汽收集,废气导入发电厂的焚烧炉,这样设计的优点是可以利用发电厂的余热和公共设备,减少处置成本,同时也限值了其应用范围,如果缺少了这样的配套条件,其技术和经济可行性都存在局限。本发明干化系统建设无特殊配套条件要求,处理量根据干化室面积增大而增大,自然条件下更具有低成本干化经济效益特点。

同时本发明与对比文件1解决问题的手段也不同,本发明首先解决了油泥中游离态油水混合物(即渗出液)在重力自然作用条件下的低成本收集、回收,设计了积液系统,主要为了配合化学药剂协同过程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和混凝剂后,油泥中大量的乳状态、吸附态的水转化为游离态水,且改变了油泥表面及孔隙中的润湿性,便于游离态油水混合物析出形成渗出液。其次解决油泥干化过程中安全问题,采用引风机强制引入自然风方法控制干化室内温度处于20℃至50℃,最大限度减少了干燥过程中轻质油组分的挥发、聚集等产生的安全隐患。最后是油泥减少水分干化问题,通过干燥空气降低干化室内的空气饱和度,化学药剂改变油泥中油水存在状态,控制翻抛及堆放高度等手段,辅助化学药剂反应过程中自我放热、改变油泥微孔结构、太阳照射产生热量等方法,加快油泥中水分的蒸发。而对比文件1主要采用太阳照射热量、高温蒸汽换热、翻抛使物料均匀受热等手段强制干化,该手段除利用了太阳照射节约能源外,实际上与当前市场常见的绞龙式、浆叶式蒸汽干燥器使用手段一样,常见用于市政污泥的干燥,却因安全、能耗、尾气处理、成本等问题,未能应用于油泥干化。

至于审查员所述两者的对应部分实质上也有较大区别:

可见,对比文件1公开了一种污泥干化系统不能直接用于油泥干化,本发明申请保护内容除积液系统外,还有基于自然蒸发机理的集成功能系统设计,解决的实际问题也明显不同,不是本领域的常规选择或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对比文件1可以联想到的。

因此,权利要求1相对于比文件1相来说不是显而易见的,是通过了大量的数据实验和分析后的技术成果,具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性进步,具备创造性。

权利要求25是权利要求1的从属要求,在权利要求1具有创造性的情况下,权利要求25也具有创造性。

权利要求6与对比文件2的相似之处在于都是采用了自然脱水、化学药剂辅助干燥、固结等方法,区别:

1)对比文件2只是在在疏浚工程实施区域附近设置围堰式储泥区,底面或单侧壁铺设透水砂或碎石层,在透水砂或碎石层表面铺设透水土工布,通过透水砂或碎石层将自由水导流外排。便于对疏浚污泥进行加药、脱水和固化作业,本发明是将干化床分隔成2个至3个区域,便于不同阶段的油泥自然蒸发、干化,对比文件2没有对本发明的分区产生联想作用。

2)对比文件2中的高分子凝集剂不能直接对应本发明的固体表面活性剂,本发明的固体表面活性剂反应机理为降低油泥中乳状液的表面张力和反转油泥表面润湿性,增加油泥的自由水,降低水分蒸发时界面张力,加快水分蒸发。对比文件2中高分子凝集剂主要为大分子聚合物,通过絮凝缠绕,聚集处于泥浆状态的淤泥中的亚微颗粒,析出自由水,尽管都有增加自由水的实际效果,但高分子凝集剂若加入油泥中,吸附在油泥表面,形成聚合物界面膜,会阻止油泥颗粒中水分的蒸发,降低干化效率。

3)本发明描述的一种油泥干化系统与化学药剂协同干化油泥的方法规定了每一步药剂的加入量以及药剂的加入、搅拌时间,同时需要在抛翻过程中将油泥转移至后端干化区,这些均是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没有的。第一步加入表面活性剂,目的在于降低油泥中乳状液的表面张力和反转油泥表面润湿性,在重力作用自然条件下,通过积液系统回收液相,第二步加入混凝剂,压缩油泥颗中蒙脱石组分的双电层结构,中和颗粒表面负电荷,加快吸附态的水与油泥分离,第三步加入CaO,一方面进一步争夺油泥中少量残余的自由水和吸附水,并与水反应生成CaO(OH)2,另一方面在本反应过程中放热,迅速提升油泥内部温度,加快蒸发,第四步加入水泥固化作用,与残余吸附水、结晶水等生成C-H-S等无机凝胶结构,经过以上4步后,油泥中自由态、吸附态的液相基本分离或消耗,由于CaO和水泥在油泥中与水反应的过程较缓慢,再进行第五步,将油泥转移至后端干化区,辅助干燥空气进行干化。以上步骤通过化学药剂依次改变油泥中自由态、吸附态、结晶态的液相状态,由外及内,最大量回收自由态的液相,其中前4步每一步顺利实施,都保障了下一步的顺利进行,且达到了减少下一步药剂加量的目的,因此,不能随意更换以上步骤,其加量范围也是通过大量实验和模拟得到的最优化结果。对比文件2的步骤为在管道连续泵送过程中向管道内添加凝集剂与淤泥发生絮凝反应,实现快速固液分离,对剩下的絮凝状泥土进行自然脱水、干燥、固结,其加药步骤与本发明不同,也没有进一步明确表述加药步骤。对比文件1的原理为高温蒸汽与污泥上下两个面直接接触换热,达到干化的目的。对油泥/污泥干化脱水过程中先化学调理再干化脱水是本领域熟知的做法,结合对比文件2,在干化系统中协同化学药剂也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但是针对油泥的干化过程特殊性,根据对比文件1和对比文件2不可能得到合理预期效果,具体干化系统便于发挥化学药剂的最佳效果、化学药剂的加入步骤、加量、种类选择等,尤其是化学药剂与干化系统的协同作用,干化系统的结构设计与化学药剂的施工步骤系统的结合,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

因此,权利要求6对于对比文件2和本领域常识来说不是显而易见的,是通过了大量的数据实验和分析后的技术成果,具有实质性特点和显著性进步,具备创造性。

权利要求79是权利要求6的从属要求,在权利要求6具有创造性的情况下,权利要求79也具有创造性。

以上陈述妥否,请审查员老师审查并指导,审查员老师如果认为本申请还存在缺陷,请直接联系申请人电话,申请人会积极配合审查员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