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肠道厌氧菌培养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厌氧菌培养设备,具体为一种肠道厌氧菌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厌氧菌一类在无氧条件下比在有氧环境中生长好的细菌,按照对氧的耐受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专性厌氧菌、微需氧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其培养方式是将厌氧培养基放入厌氧环境,而肠道厌氧菌则属于其中的一种,因而在对其培养时则需使用到相应的培养装置。
[0003] 目前市面上的培养装置多种多样,但功能性较为单一,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已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具体问题有以下几点:
(1)现有的此类培养装置不便于进行抗震处理,导致其易出现震荡的现象,稳定性一般;
(2)现有的此类培养装置不便于对厌氧菌试管进行定位,导致其易因外力因素出现撞击的现象;
(3)现有的此类培养装置不便于降低箱体内部的气压,使得培养环境难以达到预期,进而影响其培养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肠道厌氧菌培养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培养装置不便于进行抗震处理、不便于对厌氧菌试管进行定位以及不便于降低箱体内部气压的问题。
[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肠道厌氧菌培养装置,包括底座、箱体、放置台、弹片和密封门,所述底座顶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箱体,且箱体内部的一端设有放置台,并且放置台底端的中心位置处安装有两组弹片,弹片的底端与箱体的底部相连接,所述放置台的顶端安装有等间距的固定座,且固定座上方的箱体内部设有定位套环,并且定位套环的两外侧壁上皆设有支撑杆,支撑杆远离定位套环的一端与放置台的顶端相连接,所述箱体内部的顶端设有降压机构,且箱体表面的一端安装有密封门,并且密封门表面的两侧皆设有可视透窗。
[0006] 优选的,所述降压机构的内部依次设有塞头、旋柄、丝杆、通气口、气阀、活塞板、螺旋筒以及通气管,所述箱体顶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螺旋筒,螺旋筒的底端延伸至箱体的内部,且螺旋筒下方的箱体内部设有活塞板,并且螺旋筒的上方设有旋柄,以便带动活塞板上下移动。
[0007] 优选的,所述活塞板顶端的两侧皆设有通气管,通气管的底端延伸至活塞板的外部,且活塞板上方的通气管表面安装有气阀,以便活塞板上下方气体的流通。
[0008] 优选的,所述螺旋筒的内部螺纹连接有丝杆,丝杆的底端延伸至螺旋筒的外部并与活塞板的顶端相铰接,丝杆的顶端延伸至螺旋筒的外部并与旋柄的底端相连接,且螺旋筒两侧的箱体顶端皆设有通气口,通气口的底端延伸至箱体的内部,并且通气口的顶部安装有塞头,以便对箱体进行密封处理。
[0009] 优选的,所述放置台两侧的箱体底部皆固定有T型杆,且T型杆表面的一端缠绕有复位弹簧,以便对缓冲环体进行弹性支撑。
[0010] 优选的,所述复位弹簧上方的T型杆表面套装有缓冲环体,缓冲环体的一端与放置台的外壁固定连接,以便对放置台进行缓冲处理。
[0011]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肠道厌氧菌培养装置不仅提高了培养装置使用时的稳定性,避免了培养装置使用时厌氧菌试管出现撞击的现象,而且提高了培养装置使用时的培养效果;
(1)通过设置有弹片、复位弹簧、缓冲环体以及T型杆,通过弹片对放置台进行弹性支撑,以便对放置台进行缓冲处理,同时因复位弹簧具有良好的弹性作用,使得缓冲环体在T型杆的表面上下滑动,进而由缓冲环体带动放置台同步移动,进一步对放置台进行缓冲处理,以降低培养装置使用时出现震荡的现象,从而提高了培养装置使用时的稳定性;
(2)通过设置有弹片、定位套环以及支撑杆,通过将装有厌氧菌的试管底部放置于固定座的内部,同时由两组支撑杆将定位套环设置于固定座的上方,使得定位套环对厌氧菌试管的顶部进行限位,以便将厌氧菌试管固定于放置台上方的箱体内部中进行培养处理,从而避免了培养装置使用时厌氧菌试管出现撞击的现象;
(3)通过设置有塞头、旋柄、丝杆、通气口、气阀、活塞板、螺旋筒以及通气管,通过操作外部开关控制气阀,使得通气管呈开合状态,同时拉动塞头,使其脱离于通气口的内部并使通气口呈开合状态,此时正向旋转旋柄,使其带动丝杆在螺旋筒的内部旋转并下移,并由丝杆带动活塞板同步下移,使得箱体内部经活塞板分隔呈两部分,再通过操作外部开关控制气阀,使得通气管呈闭合状态,再而反向旋转旋柄,使其经丝杆带动活塞板上移,此时活塞板下方的箱体内部空间逐渐提升,进而使其气压降低呈适用于培养的低压环境,随后将塞头塞入至通气口的内部,完成箱体内部培养环境的改善,从而提高了培养装置使用时的培养效果。
附图说明
[0012]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肠道厌氧菌培养装置的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降压机构剖视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肠道厌氧菌培养装置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0013] 图中:1、底座;2、箱体;3、定位套环;4、降压机构;401、塞头;402、旋柄;403、丝杆;404、通气口;405、气阀;406、活塞板;407、螺旋筒;408、通气管;5、支撑杆;6、固定座;7、放置台;8、弹片;9、复位弹簧;10、缓冲环体;11、T型杆;12、密封门;13、可视透窗。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5]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肠道厌氧菌培养装置,包括底座1、箱体2、放置台7、弹片8和密封门12,底座1顶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箱体2,且箱体2内部的一端设有放置台7,放置台7两侧的箱体2底部皆固定有T型杆11,且T型杆11表面的一端缠绕有复位弹簧9,以便对缓冲环体10进行弹性支撑;
复位弹簧9上方的T型杆11表面套装有缓冲环体10,缓冲环体10的一端与放置台7的外壁固定连接,以便对放置台7进行缓冲处理;
并且放置台7底端的中心位置处安装有两组弹片8,弹片8的底端与箱体2的底部相连接,放置台7的顶端安装有等间距的固定座6,且固定座6上方的箱体2内部设有定位套环3,并且定位套环3的两外侧壁上皆设有支撑杆5,支撑杆5远离定位套环3的一端与放置台7的顶端相连接,箱体2内部的顶端设有降压机构4,降压机构4的内部依次设有塞头401、旋柄402、丝杆403、通气口404、气阀405、活塞板406、螺旋筒407以及通气管408,箱体2顶端的中心位置处固定有螺旋筒407,螺旋筒407的底端延伸至箱体2的内部,且螺旋筒407下方的箱体2内部设有活塞板406,并且螺旋筒407的上方设有旋柄402,活塞板406顶端的两侧皆设有通气管408,通气管408的底端延伸至活塞板406的外部,且活塞板406上方的通气管408表面安装有气阀405,该气阀405的型号可为QEA-08,螺旋筒407的内部螺纹连接有丝杆403,丝杆403的底端延伸至螺旋筒407的外部并与活塞板406的顶端相铰接,丝杆403的顶端延伸至螺旋筒407的外部并与旋柄402的底端相连接,且螺旋筒407两侧的箱体2顶端皆设有通气口404,通气口404的底端延伸至箱体2的内部,并且通气口404的顶部安装有塞头401;
通过操作外部开关控制气阀405,使得通气管408呈开合状态,同时拉动塞头401,使其脱离于通气口404的内部并使通气口404呈开合状态,此时正向旋转旋柄402,使其带动丝杆403在螺旋筒407的内部旋转并下移,并由丝杆403带动活塞板406同步下移,使得箱体2内部经活塞板406分隔呈两部分,再通过操作外部开关控制气阀405,使得通气管408呈闭合状态,再而反向旋转旋柄402,使其经丝杆403带动活塞板406上移,此时活塞板406下方的箱体2内部空间逐渐提升,进而使其气压降低呈适用于培养的低压环境,随后将塞头401塞入至通气口404的内部,完成箱体2内部培养环境的改善,提高培养装置使用时的培养效果;
且箱体2表面的一端安装有密封门12,并且密封门12表面的两侧皆设有可视透窗13。
[0016] 工作原理:当培养装置使用时,首先将肠道厌氧菌盛装于试管内部,通过将装有厌氧菌的试管底部放置于固定座6的内部,同时由两组支撑杆5将定位套环3设置于固定座6的上方,使得定位套环3对厌氧菌试管的顶部进行限位,以便将厌氧菌试管固定于放置台7上方的箱体2内部中进行培养处理,避免培养装置使用时厌氧菌试管出现撞击的现象,之后通过弹片8对放置台7进行弹性支撑,以便对放置台7进行缓冲处理,同时因复位弹簧9具有良好的弹性作用,使得缓冲环体10在T型杆11的表面上下滑动,进而由缓冲环体10带动放置台7同步移动,进一步对放置台7进行缓冲处理,以降低培养装置使用时出现震荡的现象,提高培养装置使用时的稳定性,最后通过操作外部开关控制气阀405,使得通气管408呈开合状态,同时拉动塞头401,使其脱离于通气口404的内部并使通气口404呈开合状态,此时正向旋转旋柄402,使其带动丝杆403在螺旋筒407的内部旋转并下移,并由丝杆403带动活塞板406同步下移,使得箱体2内部经活塞板406分隔呈两部分,再通过操作外部开关控制气阀405,使得通气管408呈闭合状态,再而反向旋转旋柄402,使其经丝杆403带动活塞板406上移,此时活塞板406下方的箱体2内部空间逐渐提升,进而使其气压降低呈适用于培养的低压环境,随后将塞头401塞入至通气口404的内部,完成箱体2内部培养环境的改善,提高培养装置使用时的培养效果,从而完成培养装置的使用。
[0017]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