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审查员:
申请人仔细地研究了您对本案的审查意见,针对该审查意见所指出的问题,申请人对申请文件做出了修改并陈述意见如下:
一、修改说明
1、将原权利要求1-5合并为新权利要求1,同时适应性修改后续权利要求的序号和引用关系。
2、将说明书的实施例1下方一段修改为“如图2-图4所示,所述的限流阀4包括端盖6和基座7,基座7设置有进液口8和与进液口8连通的环形流道9,环形流道9呈圆弧形,从而引导进入环形流道9的流体做圆弧形轨迹的流动,位于环形流道9围成的圆形腔体内,沿周向分布有旋流腔室B12和多个旋流腔室A10,所述旋流腔室B12的导向分流槽11位于环形流道内,且导向分流槽11的开口方向与此处环形流道9内流体的流向相同,即导向分流槽11与环形流道9内流体的流向相同,环形流道9内流体切向进入导向分流槽11,旋流腔室B12内的流道为螺旋流道13,从而引导进入旋流腔室B12的流体做螺旋流动,旋流腔室B12的底部设置有连通旋流腔室B12与基座7下端的喷嘴B15,喷嘴B15贯穿基座7,连通基座7下部的外部空间和旋流腔室B12,旋流腔室10A的底部设置有连通旋流腔室A10和基座7下部的喷嘴A14,喷嘴A14贯穿基座7,连通基座7下部的外部空间和旋流腔室A10;端盖6覆盖于基座7的上部,且端盖6和基座7之间为过盈配合,端盖6和基座7之间密封良好,从而使得环形流道9仅通过进液口8与外部连通、旋流腔室A10仅通过喷嘴A14与外部连通、旋流腔室B12仅通过喷嘴B15与外部连通。”此处修改是将多处笔误如“旋流腔室12B”修改为正确的“旋流腔室B12”,以使其符合附图标记中的解释,并与上下文相同。
二、关于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符合专利法22条3款的规定
审查员的审查意见大致是:对比文件1(下面称D1)公开了一种类似本发明的结构,其采用筛管过滤固相,然后过滤后的液相进入旋流节流器,并且通过节流器内设置的环形流道进行节流,同时,D2公开了类似本发明的筛管的固定方式,因此D1和D2结合,给出了本发明的技术启示。
对此,申请人完全不认同。
D1是与本发明最接近的对比文件,与D1以及其他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至少具备如下区别技术特征:
区别技术特征1:所述基管主体为筒状结构,在其底部设有向外延伸的加宽段,加宽段顶部设有一圈环形沉槽,所述顶盖套设在基管上部外侧,所述顶盖底部设有一圈环形沉槽,并与加宽段的环形沉槽位置对应,所述顶盖连接在基管主体上部外侧,筛管固定在基管的加宽段与顶盖之间,通过两个环形沉槽固定,筛管与环形沉槽为间隙配合,通过端盖包裹夹紧基座实现固定连接。
区别技术特征2:基座设置有进液口和与进液口连通的环形流道,所述环形流道围成的多个弧形腔体,所述弧形腔体内组成处于中心的旋流腔室B和多个在旋流腔室B外侧沿周向分布的旋流腔室A,旋流腔室B的导向分流槽位于环形流道内,且导向分流槽的开口方向与此处环形流道内流体的流向相同,旋流腔室B的底部设置有连通旋流腔室B和基座下端的喷嘴B,旋流腔室的底部设置有连通旋流腔室和基座下端的喷嘴A。
区别技术特征3:旋流腔室的底部设置有连通旋流腔室和基座下端的喷嘴A,所述的旋流腔室B中每个流道的轮廓为螺旋线或渐近线。
首先,D1是本专利的发明人在早期申请的发明,其公开的技术领域和技术问题,确实与本发明一致,但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存在区别。具体是,D1的技术方案,采用的是将外环套3和筛管4几乎平行嵌套的方式设置在基管外侧的方式,其筛管的位置不在旋流节流器的外侧,而非本发明所采用的将筛管设置于限流阀垂直面的方式。在发明人对D1进行深度研发的过程中发现,采用上述方式,筛管与基管之间的缝隙较小,容易堵塞,即便没有堵塞,剩余的流道较小也会导致流体流速较快,因此当高速的流体进入其分离腔室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冲击会很快损坏相关机构,必须加设预旋流道进行缓冲和预分流,才能降低其分离时候的冲击力(这一点反而又会降低其分离效果)。而液相在分离腔室的水喷嘴处则因为太小几乎根本无法通过,甚至连加工都困难。因此D1的方案,发明人的实验效果不甚理想,会出现高粘度流体堵塞,低粘度流体损坏装置的问题。因此,才采用了将结构改进,而让筛管直接设置于基管外侧的方式,采用这种方式,能让筛管接触控制腔室空间大大增加,方便流体进入,并且进入限流阀。
在此基础上,限流阀的结构本身,也做出了改进,结合附图1-4以及新权利要求1可以看出,区别技术特征2提供的是环形流道围成的多个弧形腔体,其整体呈现S曲线的螺旋线或渐近线,而非D1的说明书和附图所描述的圆弧形和螺旋形,采用本方案的好处是,无需再采用D1方案的单独腔室的方式,可以让整个环形六道和导向分流槽方便的连接在一起,便于流体移动,且尺寸空间够大,不会导致分离不成反而堵塞的问题。这一点是D1完全无法达到的效果。从D1给出的技术方案,也没有给出将结构改为本发明权1的结构的技术启示。
而采用D2的方式对筛管进行固定,于本发明的方式完全不同,D2虽然从效果上来看,是简单的实现了让筛管垂直于流动控制阀,但其结构,本质是用两套固定环压紧在基管的方式,是径向压紧固定,根本无法调节器轴向的距离和方位,而本发明采用的是区别技术特征1所述的设有向外延伸的加宽段,加宽段顶部设有一圈环形沉槽,再用顶盖压紧的方式,一是更便于安装和更换(采用D2的方式需要筛管的长度和固定压环配合很精确,否则其要么压不住,要么会产生缝隙使其轴向上下移动,造成固相物质大量进入,而且D2的结构难以更换),二是能够调整轴向压紧度,使其能够稳定的固定,避免出现缝隙。对其周向固定的要求反而不高,通过间隙配合的环形沉槽使其具备更大的空间适应度,能够方便安装且能自适应空间,提高效率。这些技术效果显然不是D2能达到的,更不是D2能给出任何技术启示的。将D1和D2结合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与其相比是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才能够实现的。
综上所述,申请人相信,经过修改的申请文件已经克服了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中所指出的各种缺陷,并克服了其他一些形式上的缺陷,并且上述修改也是针对通知书指出的缺陷进行修改的,符合《专利法实施细则》第51条第3款的规定。以上陈述妥否,请审查员老师审查并指导,审查员老师如果认为本申请还存在缺陷,请直接联系申请人电话,申请人会积极配合审查员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