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作物培育种植地的抗旱检测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作物培育种植地的抗旱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使用抗旱品种,优化作物结构在干旱情况下,采取抗旱性较好的品种,对农作物来说,不管是提高产量还是生存能力,都具有较好的效果。在进行作物的抗旱检测时,常需对作物进行培育,并对培育过程中的作物进行干旱胁迫处理,以观察检测作物的抗旱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比对观察测定作物在不同胁迫状态的形态指标等变化的用于作物培育种植地的抗旱检测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作物培育种植地的抗旱检测装置包括划割的多组试验培育地,在每组试验培育地中均间隔种植有多个作物幼苗,在每组试验培育地中还均设置有土壤湿度传感器,用以探测培育地的土壤湿度;每组试验培育地均由供水机构进行水份提供,且每组试验培育地均保持不同的含水量;多组试验培育地并行排列,且含水量由一方向另一方呈梯度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并行排列的多组试验培育地的含水量均以田间最大持水量为基准、由一方向另一方逐渐减小。

进一步地,试验培育地上填充有栽培基质,栽培基质包括园土、珍珠岩和蛭石,且园土、珍珠岩和蛭石的比例为2:1:1

进一步地,供水机构依次穿过每组试验培育地,为试验培育地提供水份;且多组试验培育地中,含水量大的试验培育地临近供水机构的供水起始端。

进一步地,供水机构包括依次穿过每组试验培育地的供水管,在供水管上、位于试验培育地的部位处设置有喷头;喷头通过连接管道与供水管进行连接,且在连接管道上设置有阀门。

进一步地,喷头下插于试验培育地的土壤内,且喷头的喷嘴由无纺布进行包裹。

进一步地,种植在试验培育地的作物幼苗为并排分布的偶数个,供水管也为偶数个,且每个作物幼苗的一侧均分布有供水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用于作物培育种植地的抗旱检测装置设置了多梯度地、以田间最大持水量为基准,含水量不同的各组培育种植地,各组培育种植地并行排列,且含水量由一方向另一方呈梯度逐渐减小,提高了多组试验培育地作物的观察检测比对效率;同时,在每组试验培育地中均间隔种植有多个作物幼苗,使每组试验培育地中种植多个观察样本,避免选取的幼苗本身问题等特殊情况的影响。该用于作物培育种植地的抗旱检测装置能够有效地便于比对观察测定作物在不同胁迫状态的形态指标等变化。

附图说明

1为用于作物培育种植地的抗旱检测装置结构示意图。

2为用于作物培育种植地的抗旱检测装置栽培基质结构示意图。

3为用于作物培育种植地的抗旱检测装置的供水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4为用于作物培育种植地的抗旱检测装置的喷头的设置结构示意图。

其中:1、试验培育地;2、作物;3、土壤湿度传感器;4、供水机构;41、供水管;42、喷头;43、连接管道;44、阀门;45、无纺布;5园土;6、珍珠岩;7、蛭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且为了简单起见,以下内容省略了该技术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技术常识。

如图1所示,用于作物培育种植地的抗旱检测装置包括划割的多组试验培育地1,便于比对分析各组试验培育地1中的作物2生长情况,形成多组对照。

且为了避免选取的幼苗本身问题等特殊情况的影响,在每组试验培育地1中均间隔种植有多个作物2幼苗,使每组试验培育地1中种植多个样本。

在每组试验培育地1中还均设置有土壤湿度传感器3,用以探测培育地的土壤湿度。其中,土壤湿度传感器3可通过信号传输线与外部显示电子设备,便于观察每组试验培育地1的湿度情况,也便于后续对每组试验培育地1含水量调节进行参考。

每组试验培育地1均由供水机构4进行水份提供,且每组试验培育地1均保持不同的含水量,便于培育地作物2的抗旱检测比对。

同时,为提高观察多组试验培育地1作物2的检测比对效率,令多组试验培育地1并行排列,并含水量由一方向另一方呈梯度逐渐减小,即令多组试验培育地1的含水量由右至左逐渐减小。

在调节限定各组试验培育地1的含水量时,令并行排列的多组试验培育地1的含水量均以田间最大持水量为基准、由一方向另一方逐渐减小。

在具体实施中,可将试验培育地1设置为4组,且含水量从右至左逐渐减小;在试验培育地1上间隔种植多个作物2幼苗,以田间最大持水量为基准,设置正常、轻度、中度和重度四组含水量的试验培育地1,并将其从右至左依次排布。

其中,以田间最大持水量为基准,正常含水量的试验培育地1保持在基准左右,轻度含水量的试验培育地1为基准的75%左右,中度含水量的试验培育地1为基准的55%左右,重度含水量的试验培育地1为基准的35%左右。

设置的四组试验培育地1中,其中一组试验培育地1的作物2正常生长,而剩余三组试验培育地1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组,便于比对观察测定了作物2在不同胁迫状态的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和光合指标的变化。

参见图2,该用于作物培育种植地的抗旱检测装置的试验培育地1上填充有栽培基质;其中,栽培基质包括园土5、珍珠岩6和蛭石7

在实际实验中,通过比较不同的激素及其配比,筛选出适合地果作物2不同外植体诱导分化各阶段的培养基配方,建立组培快繁体系。其将令园土5、珍珠岩6和蛭石7的比例调整为2:1:1时,移栽成活率可以达到86.17%,为作物2移栽驯化的最佳栽培基质。

以地果为例,在作物2的后续检测中可清楚的比对观察,轻度含水量的试验培育地1内的地果相较于正常、中度和重度含水量的试验培育地1内的地果,生长状态更好,形态不仅没有抑制,还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中度含水量的试验培育地1内的地果与正常含水量的试验培育地1内的地果相比,可清楚地观察到中度含水量的试验培育地1内的地果植株虽然可以保持正常的生长状态,但是生长速度缓慢。

重度含水量的试验培育地1内的地果与正常含水量的试验培育地1内的地果相比,重度含水量的试验培育地1内的地果作物2生长几乎停滞。

同时还可观察到地果作物2可以抵抗25天的中度干旱胁迫和10天的重度干旱胁迫,进而表明地果的抗旱性极强。

用于作物培育种植地的抗旱检测装置的供水机构4依次穿过每组试验培育地1,为试验培育地1提供水份,其通过一供水机构4完成对每组试验培育地1的供水。

且多组试验培育地1中,含水量大的试验培育地1临近供水机构4的供水起始端;在通过供水机构4作物2培育种植地供水时,先经过临近供水机构4供水起始端的试验培育地1,再依次向远离供水机构4供水起始端的试验培育地1流去。

因此,将含水量大的试验培育地1设置在临近供水机构4的供水起始端,是满足结构设计的需要。

具体地,可采用将供水机构4设置为包括依次穿过每组试验培育地1的供水管41的方式,供水管41的进水口端与外部供水设备进行连接。在供水管41上、位于试验培育地1的部位处设置有喷头42,通过喷头42向试验培育地1喷水。

其中,如图3所示,喷头42通过连接管道43与供水管41进行连接,且在连接管道43上设置有阀门44,便于通过阀门44调节每个喷头42的开启,以满足各组试验培育地1保持的不同的含水量的需要。

当然,阀门44可采用电阀门44的形式,并令阀门44的控制信号线与土壤湿度传感器3的信号传输线均与一外部控制器进行连接,进而便于实现试验培育地1含水量的自主反馈调节。

用于作物培育种植地的抗旱检测装置的喷头42下插于试验培育地1的土壤内,提高供水效率,减小水量的挥发,可节约水资源;且参见图4,喷头42的喷嘴由无纺布45进行包裹,避免土壤进入喷嘴内的情况。

可作为优选地,令种植在试验培育地1的作物2幼苗为并排分布的偶数个,且供水管41也设置为偶数个,并令供水管41的数量为作物2幼苗数量的一半;同时,每个作物2幼苗的一侧均分布有供水管41,提高供水效率与均匀性。

在以上描述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示例”等等的引用表明如此描述的实施例或示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特性、性质、元素或限度,但并非每个实施例或示例都必然包括特定特征、结构、特性、性质、元素或限度。另外,重复使用短语“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虽然有可能是指代相同实施例,但并非必然指代相同的实施例。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是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使显而易见的,本文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