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网课用多媒体讲台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教学设施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网课用多媒体讲台。
背景技术
[0002] 多媒体讲台是在现在的教学条件下,讲台和电脑,功放,中央控制系统等集成在一起的讲台,功能和使用方面都可以根据现在的老师教学需要改进,扩展空间比较大。它运用全钢优质材料,静电喷塑处理、真正意义的一锁控制、体贴的人性化设计、精确的智能控制、网络防盗的安全设计、大容量的内部空间、一台多用、布线简洁,具有完备的外置设备接口等特点。但是现有的多媒体讲台上的电脑都是外露的,这样在不使用时容易被外物磕碰导致损坏。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网课用多媒体讲台,解决了多媒体讲台上外露的电脑容易被外物磕碰导致损坏的问题。
[0004]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网课用多媒体讲台,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顶部开设有矩形通口,所述本体左侧的内壁、右侧的内壁均开设有矩形槽道,所述本体的内部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的顶部与电脑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底部与连接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的底部与第一移动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板的左侧、右侧均与矩形槽道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一移动板左端的顶部、右端的顶部均开设有第一圆形通口,所述第一圆形通口的内壁与螺母一的外壁固定连接,所述螺母一的内壁的螺纹与第一转轴外壁所开设的正螺纹螺纹连接,所述第一转轴上端的外壁开设有反螺纹,所述反螺纹与螺母二内壁的螺纹进行螺纹连接,所述螺母二的外壁与第二移动板顶部所开设的第二圆形通口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移动板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第二移动板的左侧与矩形槽道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二移动板的背面与左活动杆底端的正面通过螺钉进行活动连接,所述左活动杆顶端的正面与左连接块的背面通过螺钉进行活动连接,所述左连接块的顶部与左盖板左端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左盖板的顶部与左滑槽板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左滑槽板的顶部与本体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顶部与板块一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的底部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底部与连接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的左、右两侧与本体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转轴底端的外壁与皮带的一端传动连接,所述皮带的另一端与第二转轴的外壁传动连接,所述第二转轴底端的外壁与轴承的内壁滚动连接,所述轴承的底部与连接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外壁分别开设有与第一转轴外壁相同的正螺纹、反螺纹,所述第二转轴正螺纹处的外壁与螺母一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转轴反螺纹处的外壁与另一个所述第二移动板上的螺母二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第二转轴的顶部与板块二的底部固定连接,另一个所述第二移动板的背面与第二活动杆底端的正面通过螺钉进行活动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杆顶端的正面与右连接块的背面通过螺钉进行活动连接,所述右连接块的顶部与右盖板右端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右盖板的顶部与右滑槽板的内壁滑动连接,所述右滑槽板的顶部与本体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
[0005] 优选的,所述矩形通口的长度、宽度都要大于电脑的长度、宽度。
[0006] 优选的,所述连接块的数量为两个,且以电脑正面的中线为对称轴对称分布在两侧。
[0007] 优选的,所述第一移动板的宽度与矩形槽道的宽度相适配。
[0008] 优选的,所述第二移动板的宽度与矩形槽道的宽度相适配。
[0009] 优选的,所述右盖板的长度与左盖板的长度一样,且该右盖板与左盖板的长度之和大于矩形通口的长度。
[0010]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网课用多媒体讲台。该网课用多媒体讲台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一种网课用多媒体讲台,通过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同时转动就会使第一移动板向下移动,使第二连接板向下移动,通过第一移动板向下移动可以使电脑向下移动直至本体的内部,通过第二移动板向上移动会使左活动杆、右活动杆向上移动,通过左活动杆向上移动就会使左盖板向右移动,通过右活动杆向上移动会使右盖板向左移动,最后左盖板的右侧与右盖板的左侧接触。
附图说明
[001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左滑槽板右侧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右滑槽板左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本体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2] 图中:1本体、2电脑、3支架、4连接块、5第一移动板、6第一圆形通口、7螺母一、8矩形槽道、9第一转轴、10正螺纹、11第二移动板、12第二圆形通口、13螺母二、14反螺纹、15板块一、16左活动杆、17左方块体、18左盖板、19左滑槽板、20驱动电机、21皮带、22第二转轴、23轴承、24连接板、25板块二、26右活动杆、27右方块体、28右盖板、29右滑槽板、30矩形通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网课用多媒体讲台,包括本体1,本体1的顶部开设有矩形通口30,矩形通口30的长度、宽度都要大于电脑2的长度、宽度,本体1左侧的内壁、右侧的内壁均开设有矩形槽道8,本体1的内部设置有支架3,支架3的顶部与电脑2的底部固定连接,支架3的底部与连接块4的顶部固定连接,连接块4的数量为两个,且以电脑2正面的中线为对称轴对称分布在两侧,连接块4的底部与第一移动板5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一移动板5的左侧、右侧均与矩形槽道8的内壁接触,第一移动板5的宽度与矩形槽道8的宽度相适配,通过设置的矩形槽道8可以使第一移动板5保持上下直线运动状态,第一移动板5左端的顶部、右端的顶部均开设有第一圆形通口6,第一圆形通口6的内壁与螺母一7的外壁固定连接,螺母一7的内壁的螺纹与第一转轴9外壁所开设的正螺纹10螺纹连接,第一转轴9上端的外壁开设有反螺纹14,反螺纹14与螺母二13内壁的螺纹进行螺纹连接,螺母二13的外壁与第二移动板11顶部所开设的第二圆形通口12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移动板11的数量为两个,第二移动板11的左侧与矩形槽道8的内壁接触,第二移动板11的宽度与矩形槽道8的宽度相适配,通过设置的矩形槽道8可以使第二移动板11保持上下移动的运行状态,第二移动板11的背面与左活动杆16底端的正面通过螺钉进行活动连接,左活动杆16顶端的正面与左连接块17的背面通过螺钉进行活动连接,左连接块17的顶部与左盖板18左端的底部固定连接,左盖板18的顶部与左滑槽板19的内壁滑动连接,左滑槽板19的顶部与本体1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一转轴9的顶部与板块一15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的板块一15避免第二移动板11向上移动时从第一转轴9的顶端脱落下来,第一转轴9的底部与驱动电机20的输出端固定连接,驱动电机20的底部与连接板24的顶部固定连接,通过启动驱动电机20可以使第一转轴9和第二转轴22同时转动并使第一移动板21向下移动,使第二连接板11向下移动,通过第一移动板21向下移动可以使电脑2向下移动直至本体1的内部,通过第二移动板11向上移动会使左活动杆16、右活动杆26向上移动,通过左活动杆16向上移动就会使左盖板18向右移动,通过右活动杆26向上移动会使右盖板28向左移动,最后左盖板18的右侧与右盖板28的左侧接触,连接板24的左、右两侧与本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一转轴9底端的外壁与皮带21的一端传动连接,皮带21的另一端与第二转轴22的外壁传动连接,第二转轴22底端的外壁与轴承23的内壁滚动连接,轴承23的底部与连接板24的顶部固定连接,第二转轴22的外壁分别开设有与第一转轴9外壁相同的正螺纹10、反螺纹14,第二转轴22正螺纹10处的外壁与螺母一7的内壁螺纹连接,第二转轴22反螺纹处的外壁与另一个第二移动板11上的螺母二13的内壁螺纹连接,第二转轴22的顶部与板块二25的底部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的板块二25避免另一个第二移动板11向上移动时从第二转轴22的顶端脱落下来,另一个第二移动板11的背面与第二活动杆26底端的正面通过螺钉进行活动连接,第二活动杆26顶端的正面与右连接块27的背面通过螺钉进行活动连接,右连接块27的顶部与右盖板28右端的底部固定连接,右盖板28的长度与左盖板18的长度一样,且该右盖板28与左盖板18的长度之和大于矩形通口30的长度,右盖板28的顶部与右滑槽板29的内壁滑动连接,右滑槽板29的顶部与本体1内壁的顶部固定连接。
[0014] 该网课用多媒体讲台在使用时,当不使用电脑时,通过启动驱动电机20使第一转轴9转动,通过第一转轴9转动可以使皮带21带动第二转轴22转动,通过第一转轴9和第二转轴22同时转动就会使第一移动板21向下移动,使第二连接板11向下移动,通过第一移动板21向下移动使电脑2向下移动直至本体1的内部,通过第二移动板11向上移动会使左活动杆16、右活动杆26向上移动,通过左活动杆16向上移动就会使左盖板18向右移动,通过右活动杆26向上移动会使右盖板28向左移动。
[0015] 综上可得,通过第一转轴9和第二转轴22同时转动就会使第一移动板21向下移动,使第二连接板11向下移动,通过第一移动板21向下移动可以使电脑2向下移动直至本体1的内部,通过第二移动板11向上移动会使左活动杆16、右活动杆26向上移动,通过左活动杆16向上移动就会使左盖板18向右移动,通过右活动杆26向上移动会使右盖板28向左移动,最后左盖板18的右侧与右盖板28的左侧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