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肱动脉压迫止血结构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迫止血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肱动脉压迫止血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对肱动脉进行压迫止血时,常采用止血带的形式进行近心端止血。部分为了提高压迫佩戴舒适度,还采用充气气囊的形式进行压迫止血。然而其在止血时均存在透气性差的问题,使用舒适感欠佳。同时,在压迫时,为确保肱动脉的压迫止血效率,需加大对肢体进行环套的整体压迫力度,易造成肢体肿胀压迫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肱动脉压迫止血结构,以解决上述提到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肱动脉压迫止血结构包括用于穿套肢体的环套件,且环套件不与患者的肢体进行接触,仅围绕环套在肢体外侧;在环套件上对称的两个部位上分别设置有固定件和挤压件,固定件和挤压件均通过调节机构与环套件进行连接,通过调节机构调节固定件与挤压件之间的间距。

进一步地,套环件为并行间隔分布的多个,且并行间隔分布的多个套环件通过连接板进行连接,连接板与套环件相垂直;且固定件和挤压件对称连接在多个并行间隔分布的套环件中、位于中部位置的套环件上。

进一步地,套环件包括呈圆弧状的第一套件和第二套件,第二套件的两端分别穿插在第一套件的两端内;第一套件设置为空心结构,在第一套件上还设置有用于限定第二套件在第一套件内进行移动的限位件。

进一步地,第二套件上、沿着第二套件的长度方向,在靠近第二套件的两端间隔设置有多个调节孔,并在第一套件的两端设置在定位孔,限位件为用于穿插定位孔与调节孔的定位件。

进一步地,调节机构包括对称设置在环套件上安装孔,以及穿插在安装孔内的调节杆,调节杆上、位于环套件内侧的一端连接有固定件或挤压件。

进一步地,固定件和挤压件与调节机构的连接方式均为轴承连接。

进一步地,固定件为用于与肢体皮肤相接触的弧状板结构,且在固定件上、与皮肤接触的部位处设置有柔性软垫。

进一步地,在固定件与柔性软垫上对应间隔设置有多个透气孔。

进一步地,挤压件包括与调节机构连接的挤压块和设置在挤压块上的挤压头;挤压头的截面设置为三角结构,且挤压头的顶部设置为圆弧结构。

进一步地,固定件与挤压件的中心相对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肱动脉压迫止血结构包括环套件和设置在环套件上的固定件和挤压件,其仅用对称的固定件和挤压件与皮肤对称抵触接触,确保了压迫止血的稳固高效,又避免了使用时容易引起上肢肢体肿胀的问题,同时,还增加了透气性,提高了舒适感。且其优化设计了环套件的结构,使得整体尺寸可调,满足各条件情况使用。同时,通过对固定件和挤压件结构的有效改进,提高了使用舒适感,且使挤压件能够更好地挤压肱动脉压迫止血处,提高止血效率。

附图说明

1为实施例二中的肱动脉压迫止血结构结构示意图。

2为肱动脉压迫止血结构结构示意图。

3为肱动脉压迫止血结构环套件的结构示意图。

4为肱动脉压迫止血结构第一套件和第二套件连接处的结构示意图。

5为肱动脉压迫止血结构的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6为肱动脉压迫止血结构固定件的结构示意图。

7为肱动脉压迫止血结构挤压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环套件;11、第一套件;111、定位孔;12、第二套件;121、调节孔;2、固定件;21、柔性软垫;22、透气孔;3、挤压件;31、挤压块;32、挤压头;321、圆弧结构;4、调节机构;41、安装孔;42、调节杆;5、连接板;6、定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且为了简单起见,以下内容省略了该技术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技术常识。

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肱动脉压迫止血结构包括环套件1,用于穿套肢体,在使用时将患者的肢体套穿在环套件1内。并且,环套件1不与患者的肢体进行接触,仅围绕环套在肢体外侧。

在环套件1上对称的两个部位上分别设置有固定件2和挤压件3,固定件2和挤压件3均通过调节机构4与环套件1进行连接,通过调节机构4调节固定件2与挤压件3之间的间距。

将肢体套穿在环套件1内后,通过调节机构4调节固定件2与挤压件3之间的间距,使固定件2与挤压件3与患者的肢体两端进行抵触接触。且固定件2与挤压件3对称设置,进一步地,固定件2与挤压件3的中心相对称,确保抵触固定的有效。

在实际操作中,固定件2的尺寸大于挤压件3的尺寸,与皮肤的接触面相对增大;挤压件3的尺寸为拇指大小,主要用于压迫肱动脉处止血,便于后续操作。

其中,仅用对称的固定件2与挤压件3与皮肤对称抵触接触,确保了压迫止血的稳固高效,又避免了容易引起上肢肢体肿胀的问题,同时,还增加了透气性,提高了舒适感。其仅用挤压件3对压迫肱动脉处止血,确保了定位止血的高效。

在使用该肱动脉压迫止血结构时,将上肢伸入环套件1内,至需压迫的肱动脉附近位置处,环套件1的内壁不与患者的肢体进行接触,与患者的皮肤间隔一定距离。之后,通过调节机构4调节固定件2与挤压件3之间的间距,使固定件2与挤压件3分别与肢体的两对称端进行抵触接触,稳固结构。其中,固定件2其辅助稳定支撑的作用,而挤压件3直接作用压迫肱动脉处止血,通过调节与挤压件3连接的调节结构,控制挤压力度。本申请该结构设计,既提高了使用的舒适性,同时降低了引起肢体肿胀的风险,提高了止血效率。

实施例二

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给出了如图1所示的肱动脉压迫止血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将套环件设计为并行间隔分布的多个,进一步提高使用效果和透气性。

在具体实施中,并行间隔分布的多个套环件通过连接板5进行连接,连接板5与套环件相垂直。且连接板5可设置为可伸缩结构,具体结构不做限制,只要能够实现可伸缩功能即可。

将连接板5设置为可伸缩结构,可通过调节连接板5的长度进而调节相临两个套环件之间的间距,进而调节肱动脉压迫止血结构的整体长度,可根据不同长度的肢体进行调节适配。

并且,若采用多个并行间隔分布的套环件的方式,则令固定件2和挤压件3对称连接在多个并行间隔分布的套环件中、位于中部位置的套环件上,确保结构整体使用的稳定性能,且固定件2的长度可适当加长。

实施例三

在本实施例中,对套环件的结构做出了进一步地改进设计,使得套环件的大小可调,以满足不同体型粗细肢体的使用。

在常规情况下,套环件的尺寸大于平均肢体的粗度,一般来说,在患者使用时无需调节,环套件1的内壁不与患者的肢体相接触。

但是,对于部分较肥胖的人群,当套环件的尺寸不满足使用时,或者在套穿肢体后,套环件的内壁会与患者肢体相接触时,可调节大套环件的尺寸,使得使用时套环件的内壁不与患者肢体相接触。

具体地,参见图3和图4,套环件包括呈圆弧状的第一套件11和第二套件12,第二套件12的两端分别穿插在第一套件11的两端内,通过调节第二套件12穿插在第一套件11的长度,进而实现对套环件尺寸的调节。

将第一套件11设置为空心结构,在第一套件11上还设置有限位件,用于限定第二套件12在第一套件11内进行移动,进而对尺寸大小进行固定限定。

第二套件12上、沿着第二套件12的长度方向,在靠近第二套件12的两端间隔设置有多个调节孔121,并在第一套件11的两端设置在定位孔111,限位件为用于穿插定位孔111与调节孔121的定位件6

在根据患者肢体大小调节该套环件尺寸时,活动第二套件12,在调节到适当位置时,将第一套件11的定位孔111与位于该定位出的第二套件12上的调节孔121重合,并通过限位件依次穿插,进而对套环件的尺寸进行限定。

当然,可将定位孔111与调节孔121设置为螺纹孔的结构方式,并且将限位件设置为螺纹钉的结构方式。

同理,如图5所示,也可将调节机构4设计为包括对称设置在环套件1上安装孔41,以及穿插在调节孔121内的调节杆42,安装孔41也设置为螺纹孔,调节杆42上、位于环套件1内侧的一端连接有固定件2或挤压件3。通过旋转调节杆42,进而控制调节杆42上位于套环件内侧的长度。

当然,固定件2和挤压件3与调节机构4的连接方式均为轴承连接,使得在旋转调节调节杆42上位于套环件内侧的长度时,固定件2和挤压件3并不会发生相对转动,确保其能够实现高效的定位夹持支撑和压迫止血的作用。

实施例四

为优化结构,提高使用的舒适度;在本实施例中,对用于与患者肢体皮肤抵触接触的固定件2和挤压件3的结构做出了进一步地优化设计。

具体地,参见图6和图7,将固定件2设计为用于与肢体皮肤相接触的弧状板结构,设计为弧形结构,能够更好的与肢体接触。且在固定件2上、与皮肤接触的部位处设置有柔性软垫21,提高接触柔性。

并且在固定件2与柔性软垫21上对应间隔设置有多个透气孔22,用以提高透气性。

同时,令挤压件3包括与调节机构4连接的挤压块31和设置在挤压块31上的挤压头32;将挤压头32的截面设置为三角结构,能够更好地挤压肱动脉压迫止血处,提高止血效率。

且将挤压头32的顶部设置为圆弧结构321,减小挤压时对肢体皮肤的伤害。

在以上描述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示例”等等的引用表明如此描述的实施例或示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特性、性质、元素或限度,但并非每个实施例或示例都必然包括特定特征、结构、特性、性质、元素或限度。另外,重复使用短语“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虽然有可能是指代相同实施例,但并非必然指代相同的实施例。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是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使显而易见的,本文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