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变电站室外线缆沟的盖板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属于基建设施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变电站室外线缆沟的盖板。

背景技术

[0002] 线缆沟是变电站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主要用来放置电缆和保护电缆,线缆沟内环境与电缆的安全运行及故障的损害程度紧密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应用,电缆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但加强对线缆沟的管理,改善线缆沟环境,保护线缆沟内的电缆不受损伤,对变电站的安全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0003] 在变电站等的室外线缆沟设计时,通常设计线缆沟的沟沿高于地面,以防止雨水天气下的雨水倒灌,保持线缆沟内的环境;在线缆沟上覆盖混凝土预制板以防止雨水直接淋入线缆沟内,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可能是用一块完整的盖板进行覆盖,重量和体积均太大,哪一方面也不便于拆卸检修,所以通常采用多快板进行拼接,但相邻的盖板之间存在缝隙,使得雨水天气下雨水能够从相邻盖板之间的缝隙进入线缆沟内,即使使用排水设施也不能够将其水分完全抽走,造成线缆沟内局部积水,积水的存在,使得线缆沟较长时间一段时间都会处于潮湿状态,不利于保持其内部环境,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改进的用于变电站室外线缆沟的盖板。

发明内容

[0004] 本申请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变电站室外线缆沟的盖板的新技术方案。

[0005]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变电站室外线缆沟的盖板,包括矩形的主体和设置在所述主体上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主体外侧;

所述连接部包括延伸段和上翻段,所述延伸段的一端与所述主体前端的底部连接,所述延伸段的另一端与所述上翻段的一端连接呈L形,所述上翻段高于所述延伸段且低于所述主体的上表面,所述主体的后端底部设置有与所述连接部配合的凹槽;所述连接部在平行于所述主体前端方向的长度大于变电站室外线缆沟的宽度。

[0006] 可选地,所述延伸段不超出所述主体前端的两侧。

[0007] 可选地,所述主体包括板面和立壁,所述立壁围合所述板面,所述延伸段与所述主体上位于前端的立壁连接。

[0008] 可选地,所述上翻段至所述主体的前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立壁的厚度。

[0009] 可选地,所述主体上设置有提手。

[0010] 可选地,所述主体的左端和右端对称设置有所述提手。

[0011] 可选地,所述主体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观察窗。

[0012] 可选地,所述观察窗包括窗口和与所述窗口配合的窗盖,所述窗盖被配置为能够密封盖合在所述窗口上。

[0013] 可选地,所述窗口上设置有金属网。

[0014] 可选地,所述用于变电站室外线缆沟的盖板采用钢板焊接制成。

[0015] 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使用本申请的盖板覆盖线缆沟,能够防止雨水从两块相邻的盖板之间流入线缆沟内。

附图说明

[0016]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第二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使用时的俯视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使用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中:1主体,11板面,12立壁,13提手,14窗口,2连接部,21延伸段,22上翻段,3线缆沟,4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17] 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申请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0018]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于变电站室外线缆沟的盖板,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7,包括矩形的主体1和设置在所述主体1上的连接部2,所述连接部2位于所述主体1外侧。

[0019] 参考图1至图4,所述连接部2包括延伸段21和上翻段22。所述延伸段21的一端和所述上翻段22的一端连接,使得连接部2呈L行。所述延伸段21的另一端与所述主体1前端的底部连接,使得所述连接部2与所述主体1的前端连接形成一个导流槽,槽底即延伸段21,上翻段22和所述主体1的前端为槽壁。

[0020] 参考图3、图4和图7,所述上翻段22低于所述主体1的上表面,所述主体1的后端底部设置有与所述连接部2配合的凹槽,使得与第一块盖板相邻的第二块盖板的后端能够扣在所述第一块盖板上的连接部上。所述凹槽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上翻段22的高度,所述凹槽一侧的槽壁即所述主体1的后端,所述主体1后端的净高度低于所述主体1的前端,高度差大于或等于所述延伸段21的厚度,使得第二块盖板的后端扣在所述第一块盖板上的连接部上时,第一块盖板与第二块盖板的上表面平齐(以线缆沟沟沿水平为基准)。

[0021] 参考图6,所述连接部2在平行于所述主体1前端方向的长度大于变电站室外线缆沟的宽度,平行于所述主体1前端方向即所述主体1上与左端至右端的方向,对应所述线缆沟3的宽度方向。变电站室外线缆沟的宽度在本申请中指线缆沟3的两侧沟沿外侧的间距。

[0022] 将若干片本申请所述的盖板依次覆盖在线缆沟3上,相邻的盖板的后端扣在另一块盖板的连接部上,连接部2的两端略伸出至所述线缆沟3的沟沿外,在下雨时,水流被所述主体1的上表面所阻碍,汇流至相邻两块盖板1之间的水流流入所述导流槽内,被所述主体1的前端和所述上翻段22所阻碍,不能进入所述线缆沟3内,被导流至从所述导流槽的两端排出,即排出至所述线缆沟3的外侧,从而能够避免雨水直接从相邻盖板之间的拼接缝隙进入线缆沟3内,防止造成积水以及潮湿环境下青苔和蚊虫滋生的问题,保持线缆沟3内部空间的相对干净。

[0023]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1至图4,所述延伸段21不超出所述主体1前端的两侧,使得仅需要所述主体1后端的净高度低于所述主体1的前端,不需要在所述主体1的左右两端在开槽以对所述上翻段22进行避让,保持了所述主体1的左右两端的完整性,也能够防止雨水从所述主体1的左右两端避让所述上翻段22的开槽处渗入线缆沟3内。

[0024]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3和图4,所述主体1包括板面11和立壁12,所述立壁12围合所述板面11,所述延伸段21与所述主体1上位于前端的立壁12连接,使得所述主体1为下端敞口的中空结构,能有效的减轻所述盖板的重量。

[0025]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6和图7,所述上翻段22至所述主体1的前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立壁12的厚度,一方面,当两个相邻的盖板紧密连接时(前端与另一块盖板的后端接触),覆盖本盖板的线缆沟3外部能够保持美观,整体性更强,连接部2被隐藏在相邻盖板之下进行导流(连接部至主体左右两端的距离大于立壁12的厚度);另一方面,在一些特殊的线缆沟情境下,例如线缆沟前后两端有阻碍,使得不能紧密连接的放下整数片的本申请所述的盖板,那么通过调整相邻盖板之间的可调节间距(即所述上翻段22至所述主体1的前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立壁12厚度的部分),能够进行一定的整体长度调整来满足覆盖要求,消除一部分误差所带来的的问题,以减少对特殊尺寸定制而造成的工作量增加,毕竟,标准件批量生产的效率和成本更低。

[0026]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5,所述主体1上设置有提手13,便于人员安装和拆卸。进一步的,所述主体1的左端和右端对称设置有所述提手13,便于工作人员配合的将其安装和拆卸。

[0027]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5,所述主体1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观察窗,便于在不拆卸本申请盖板的情况下观察线缆沟3内的情况;在布置时,可以间隔一段距离设置一个带观察窗的盖板。所述观察窗可以是在主体1上镂空后密封安装树脂玻璃;或者如图5中所示的,所述观察窗包括窗口14和与所述窗口14配合的窗盖(未示出),所述窗盖能够密封盖合在所述窗口14上,在不需要观察时,使得线缆沟3外部颜色和外观相对统一。进一步的,所述窗口14上设置有金属网,以防止观察时随身物品或者其他异物掉落,导致需要对盖板进行拆卸,增加工作量。。

[0028]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所述用于变电站室外线缆沟的盖板采用钢板焊接制成,便于加工,例如,通过弯折钢板改变形状,使得所述主体1的前端、板面、后端连接部是一体成型的,整体性和密封性更高,左右两端通过钢片满焊实现封闭;或者在不具备弯折机械时,完全使用片装板满焊连接在一起,也是可以实现本申请的结构的。

[0029]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成分或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不同地区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成分。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成分的方式。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收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0030]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商品或者系统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商品或者系统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31]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发明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