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触觉锻炼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神经护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神经触觉锻炼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触觉是分布于全身皮肤上的神经细胞,接受来自外界的温度、湿度、疼痛、压力、振动等方面的感觉,同时帮助我们认知形状、大小、长短、重量等讯息。
[0003] 触觉作为全身感觉细胞最多的一个感觉系统,与其他感觉系统关系十分密切。当触觉发展不足,前庭觉也往往得不到良好的发展,本体觉也会不够成熟。因此,对于触觉迟钝的人员进行触觉的及时训练非常有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加强身体平衡运觉锻炼和神经系统协调锻炼、强化触觉神经,提高神经触觉的综合锻炼能力的神经触觉锻炼装置。
[0005]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神经触觉锻炼装置,其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行道a和行道b,以及一用于连接行道a和行道b同向端部的行道c,行道c呈弯弧形,且在行道a、行道b和行道c的两侧均设置有扶手,且扶手的高度可调;行道a、行道b和行道c上均布置有若干个指示部,且若干个指示部沿路径中心方向间隔布置;指示部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凸块,且任意相临两个指示部上的凸块均不相同。
[0006] 进一步地,扶手的扶杆上包裹有软垫,在软垫的外表面上也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凸起结构,并且位于软垫不同部位处的凸起结构的密度不同。
[0007] 进一步地,扶手的支撑杆等间隔分布,且在支撑杆的下端环设有安装环,并在安装环上开设有安装孔,安装环与支撑杆的下端侧壁之间还间隔设置有呈三角状的加强件。
[0008] 进一步地,扶手的支撑杆包括与安装环连接的第一支撑杆和与扶手的扶杆进行连接的第二支撑杆;第二支撑杆位于第一支撑杆的外侧方,在第二支撑杆和第一支撑杆上均上下间隔设置有连接孔,且设置在第二支撑杆上的连接孔之间的间距大于设置在第一支撑杆上的连接孔之间的间距。
[0009]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杆的顶部设置为倾斜状,且由远离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向临近第二支撑杆的一端倾斜,第一支撑杆的上端拐角处设置为弧形结构,且在第一支撑杆上还设置有垫体。
[0010] 进一步地,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的连接位置处还铰接有扩容板,并在第二支撑杆上设置有用于挂接扩容板的卡扣,垫体设置在扩容板上。
[0011] 进一步地,凸块上还均布有多个弹性触角。
[001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神经触觉锻炼装置通过对其结构的有效设计,在使用中,可感知不同地、并且呈变化状态的外界刺激,而这种变化的频率还可根据行走的速度进行自我调节,其不仅可加强对神经触觉的刺激效果,还可加强身体平衡运觉锻炼和神经系统协调锻炼等,提高神经触觉的综合锻炼能力。并且,可通过触觉训练强化皮肤神经应辨识觉层调整脑觉神经灵敏度,调整前庭信息及平衡神经体系自反应机能,健全前庭平衡觉等能力。同时,通过对扶手结构的设计,在起支撑的条件下,还能够方便使用者随时休息使用,提高了装置结构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3] 图1示意性地给出了该神经触觉锻炼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14] 图2示意性地给出了该神经触觉锻炼装置的弹性触角的设置示意图。
[0015] 图3示意性地给出了该神经触觉锻炼装置的扶手的设置结构示意图。
[0016] 图4示意性地给出了该神经触觉锻炼装置的扩容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17] 其中:1、行道a;2、行道b;3、行道c;4、扶手;41、扶杆;42、支撑杆;5、指示部;6、凸块;61、弹性触角;7、软垫;71、凸起结构;8、安装环;81、安装孔;9、加强件;10、第一支撑杆;11、第二支撑杆;12、连接孔;13、垫体;14、扩容板;15、卡扣。
具体实施方式
[001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19]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且为了简单起见,以下内容省略了该技术领域技术人员所知晓的技术常识。
[0020] 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给出了一种神经触觉锻炼装置,参见图1,该神经触觉锻炼装置包括平行间隔设置的行道a1、行道b2和行道c3。其中,行道c3用于连接行道a1和行道b2的同向端部,使得其整体形成类似一个扇框结构,使用时,依次沿着行道a1、行道b2及行道c3的方向进行神经触觉锻炼。
[0021] 其中,行道c3设置为弯弧形,而行道a1与行道b2为直线形,使用中的行径变化,可强化前庭平衡、触觉及身体运行能力的锻炼。且在行道a1、行道b2和行道c3的两侧均设置有扶手4,对于平衡力较差的人起到辅助支撑作用。同时,扶手4的高度可调,以满足不同高度的使用条件。
[0022] 行道a1、行道b2和行道c3上均布置有若干个指示部5,且若干个指示部5沿路径中心方向间隔布置。在使用时,脚部沿着指示部5的位置进行行走,而示部沿路径中心方向间隔布置,可进行使用中平衡性能的锻炼。在指示部5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凸块6,在使用中,感知外界的疼痛和压力,给予一定的触觉刺激,进行触觉锻炼。
[0023] 并且,在本申请中,该神经触觉锻炼装置的任意相临两个指示部5上的凸块6均不相同,在使用中,可感知不同地、并且呈变化状态的外界刺激,而这种变化的频率还可根据行走的速度进行自我调节,其不仅可加强对神经触觉的刺激效果,还可加强身体平衡运觉锻炼和神经系统协调锻炼等,提高神经触觉的综合锻炼能力。
[0024] 同时,还可在扶手4的扶杆41上包裹有软垫7,并且,在软垫7的外表面上也间隔设置有若干个凸起结构71,在手扶时,也可实现对手部触觉锻炼的效果,减缓触觉迟钝,强化触觉神经。
[0025] 并且还可进一步地,令位于软垫7不同部位处的凸起结构71的密度不同,给予手部变化触觉刺激,配合行走过程的脚部的变化刺激,通过触觉训练强化皮肤神经应辨识觉层调整脑觉神经灵敏度,调整前庭信息及平衡神经体系自反应机能,健全前庭平衡觉等能力。
[0026] 当然,在具体实施中,如图2所示,在凸块6上还均布有多个弹性触角61,进一步刺激强化触觉锻炼。还可令任意相临两个指示部5上的凸块6的材质不同,给予不同材质的刺激效果,强化皮肤神经应辨识觉层调整脑觉神经灵敏度。
[0027] 实施例二
参见图3, 本实施例中,对该神经触觉锻炼装置的扶手4安装方式进行设计,确保稳固安装。
[0028] 具体地,可令起支撑作用的扶手4的支撑杆42等间隔分布,并且在支撑杆42的下端环设有安装环8,并在安装环8上开设有安装孔81,可通过螺栓穿插安装孔81将支撑杆42固定安装在地面上。
[0029] 同时,在安装环8与支撑杆42的下端侧壁之间还间隔设置有加强件9,且加强件9设置为三角状,确保支撑杆42的稳定性能。
[0030] 当然,行道a1、行道b2和行道c3可设置为铁板或加强木板的方式,并且行道a1、行道b2和行道c3的两侧可分别与位于其方位两侧的支撑杆42进行焊接固定。
[0031] 实施例三
根据本申请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扶手4的结构做出改进设计,增加其实用性。
[0032] 具体地,参见图3,令扶手4的支撑杆42包括与安装环8连接的第一支撑杆10和与扶手4的扶杆41进行连接的第二支撑杆11,第二支撑杆11位于第一支撑杆10的外侧方。其中,第一支撑杆10的外侧方指的是第一支撑杆10上背向行道a1、行道b2或行道c3的一方。
[0033] 在第二支撑杆11和第一支撑杆10上均上下间隔设置有连接孔12,可通过调节第二支撑杆11与第一支撑杆10所连接的连接孔12的不同,进而实现对扶手4整体高度的调节。
[0034] 并且,由于人的上半身的体积大于人的下半身的体积,令第二支撑杆11位于第一支撑杆10的外侧方,可使得位于行道a1、行道b2或行道c3两侧的第二支撑杆11之间的间距大于第一支撑杆10之间的间距,满足行走和高度调节的需要。
[0035] 在具体实施中,还可令设置在第二支撑杆11上的连接孔12之间的间距大于设置在第一支撑杆10上的连接孔12之间的间距,确保第一支撑杆10和第二支撑杆11调节连接的牢固性。
[0036] 当然,通过对第一支撑杆10和第二支撑杆11的结构设计,还使得第一支撑杆10的上端朝向内侧,在使用该神经触觉锻炼装置的过程中,第一支撑杆10的上端还可用作坐凳,方便使用者随时休息使用,提高了装置结构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0037] 为了便于第一支撑杆10上端的休息使用,可将第一支撑杆10的顶部设置为倾斜状,且由远离第二支撑杆11的一端向临近第二支撑杆11的一端倾斜。同时,将第一支撑杆10的上端拐角处设置为弧形结构,避免磕碰。当然,在第一支撑杆10上还设置有垫体13,提高使用的舒适性。
[0038] 实施例四
为了进一步提高使用效果,参见图4,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第一支撑杆10和第二支撑杆11的连接位置处还铰接有扩容板14,并将垫体13设置在扩容板14上。
[0039] 在使用该神经触觉锻炼装置的过程中,需要暂时休息时,可将扩容板14翻折在第一支撑杆10的上端,便于停坐休息。并在第二支撑杆11上设置有卡扣15,卡扣15用于挂接扩容板14,当未使用时,可将扩容板14翻折向上,使其贴合在第二支撑杆11旁,并使用卡扣15进行固定,对扩容板14进行收纳,减小锻炼过程对锻炼空间的占据。
[0040] 在以上描述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示例”等等的引用表明如此描述的实施例或示例可以包括特定特征、结构、特性、性质、元素或限度,但并非每个实施例或示例都必然包括特定特征、结构、特性、性质、元素或限度。另外,重复使用短语“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虽然有可能是指代相同实施例,但并非必然指代相同的实施例。
[0041]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是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使显而易见的,本文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他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性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