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审查员:
您好!
首先,感谢您悉心审查和提出的宝贵意见。
申请人收到贵局于2021年03月22日对本申请(申请号:2019107385722)发出的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申请人仔细阅读审查意见后,答复如下:
一、修改说明:
1、将说明书中“所述采摘组件包括挤压部件和第一回转轴,所述挤压部件与所述采集盒底板之间为间隙配合,所述驱动部件驱动所述第一回转轴回转,所述第一回转轴上设置有若干挤压臂,所述挤压臂对应的所述采集盒底板上设置有导向槽,当所述挤压臂转动至所述导向槽内时,所述挤压臂与导向槽之间为间隙配合,所述导向槽一端朝所述进入端方向延伸并贯通所述进入端处的底板,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挤压部件下方,
所述挤压臂包括与所述第一回转轴相连的连接段和用于与所述挤压部件配合对茶叶鲜叶施予向上提拉力的挤压段,所述提拉力用于使茶叶鲜叶的芽茎被拉”,合并入原权利要求1,得到新的权利要求1。
2、将原权利要求书10中的 “所述采摘组件包括挤压部件和第一回转轴,所述挤压部件与所述采集盒底板之间为间隙配合,所述驱动部件驱动所述第一回转轴回转,所述第一回转轴上设置有若干挤压臂,所述挤压臂对应的所述采集盒底板上设置有导向槽,当所述挤压臂转动至所述导向槽内时,所述挤压臂与导向槽之间为间隙配合,所述导向槽一端朝所述进入端方向延伸并贯通所述进入端处的底板,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挤压部件下方,所述挤压臂包括与所述第一回转轴相连的连接段和用于与所述挤压部件配合对茶叶鲜叶施予向上提拉力的挤压段,所述提拉力用于使茶叶鲜叶的芽茎被拉”删除;
并将说明书中的“所述第一回转轴设置在所述采集盒的进入端,使所述挤压臂在转动时,先自上而下的划过采集盒前进方向上的茶叶”合并入原权利要求10中,得到新的权利要求10。
申请人认为:本次修改,可以通过原说明书毫无疑义的得出,没有超出原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记载的范围,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
二、新的权利要求1创造性的论述
本申请新的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相比,具体如下区别:
所述分级筛倾斜设置,所述分级筛较低的一端与采茶机采摘组件间隙配合,使采摘组件采集下的茶叶位于所述分级筛上方,所述采茶机的出料口为两个,包括位于上方的第一出料口和位于所述第一出料口下方的第二出料口,所述第一出料口和第二出料口都各自设置有收集组件,所述分级筛较高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一出料口的下缘,所述采摘组件包括挤压部件和第一回转轴,所述挤压部件与所述采集盒底板之间为间隙配合,所述驱动部件驱动所述第一回转轴回转,所述第一回转轴上设置有若干挤压臂,所述挤压臂对应的所述采集盒底板上设置有导向槽,当所述挤压臂转动至所述导向槽内时,所述挤压臂与导向槽之间为间隙配合,所述导向槽一端朝所述进入端方向延伸并贯通所述进入端处的底板,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挤压部件下方,
所述挤压臂包括与所述第一回转轴相连的连接段和用于与所述挤压部件配合对茶叶鲜叶施予向上提拉力的挤压段,所述提拉力用于使茶叶鲜叶的芽茎被拉。
基于上述区别,本申请权利要求1实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在茶叶采摘中,在避免叶片被压伤的同时,如何将芽茎拉断,而非将芽茎压裂,在茶树上留下的断口平整光滑不破裂,也能够快速被浆液闭合,避免茶树浆液流出过多,如此,也确保了茶树来年的产茶品质。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在本申请的方案中:
挤压部件配合对茶叶鲜叶施予向上提拉力的挤压段,所述提拉力用于使茶叶鲜叶的芽茎被拉断,挤压臂与挤压部件之间形成的压力大小可以调节,确保该提拉力能够将芽茎拉断的同时,又不至于压力过大而将芽茎压裂。
进一步的,采用该方案后,其作用原来和有益效果有如说明书中所述的:
在使用时,驱动装置驱动第一回转轴6回转,人工手持采集盒1在茶树树梢上行走,将采集盒1的进入端3迎向茶树顶端的待采叶芽,茶芽和芽下嫩叶进入到采集盒1内,芽茎进入导向槽8中,第一回转轴6与所述采集盒1底板9之间隔开,隔开的距离确保不阻碍叶芽进入采集盒1内,在采集盒1移动和挤压臂7推动下,芽茎移动至挤压臂7与挤压部件5之间受到挤压臂7与挤压部件5的压力,在第一回转轴6进一步的回转,该挤压臂7越过挤压部件5的过程中,叶芽以及芽茎受到挤压臂7和挤压部件5的压力形成向上的摩擦力,同时,叶芽还受到挤压臂7施予的向上的顶推力,这些力的合力即形成对叶芽的向上提拉力,在进行采集前,先进行机器调试,调整挤压臂7与挤压部件5之间形成的压力大小,确保该提拉力能够将芽茎拉断的同时,又不至于压力过大而将芽茎压裂。相较于传统结构采用剪切形式的采茶机,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采茶机,叶芽被向上提拉使芽茎断裂,这样形成的断口表面光滑,并且断口段不破裂,使得断口析出浆液量少,能够快速干燥封闭断面,如此,避免了茶叶饮用时断口呈褐红色的问题和过多浆液溶解入水中的问题,确保了茶叶外观的美观和茶汤口感;进一步的,在茶树上留下的断口平整光滑不破裂,也能够快速被浆液闭合,避免茶树浆液流出过多,如此,也确保了茶树来年的产茶品质。
进一步的,采用本实施方式的采茶机,在使用时,人工手持采集盒1在茶树树梢上行走,每个导向槽8都对应有若干根挤压臂7,这些挤压臂7在旋转过程中,逐根划过导向槽8,与挤压部件5配合,在该过程中芽茎在导向槽8内朝挤压部件5移动,挤压臂7越过挤压部件5时,即完成采摘,采摘速度远远高于传统人工单根选取采摘的速度。
再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采茶机,由于是通过挤压臂7和挤压部件5挤压叶芽和叶茎,以及挤压臂7对叶芽的向上推力,进而形成向上提拉的合力,当端部无叶芽的枝梗进入导向槽8,被推至挤压臂7与挤压部件5之间时,由于枝梗硬度和强度都更高,挤压臂7与挤压部件5施予的向上提拉力通常难以将枝梗拉断,所以,相较于传统剪切式采茶机而言,还大幅减少了枝梗的采集量,降低后续筛选难度,提高茶叶品质的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对茶树的损伤,进一步确保了茶树来年的产茶品质。
而且采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存在料想不到的技术效果,即如说明书中所述的:由于是通过挤压臂和挤压部件挤压叶芽和叶茎,以及挤压臂对叶芽的向上推力,进而形成向上提拉的合力,当端部无叶芽的枝梗进入导向槽,被推至挤压臂与挤压部件之间时,由于枝梗硬度和强度都更高好,挤压臂与挤压部件施予的向上提拉力通常难以将枝梗拉断,所以,相较于传统剪切式采茶机而言,还大幅减少了枝梗的采集量,降低后续筛选难度,提高茶叶品质的同时,也进一步降低了对茶树的损伤,进一步确保了茶树来年的产茶品质。
虽然在对比文件4中,其采用了金属爪轮7与橡胶从动轮轮轴8配合的形式拉断叶茎,但是,其也进一步的公开了:金属爪轮每张叶片能同时拨卷8个以上顶尖,爪轮每转一圈,便可摘下30个以上茶叶顶尖,金属爪轮的转速为75转/分,故工作效率较高,经应用试验,实用效果很理想。也就是说金属爪轮这样的方式会将整个叶茎和叶片都挤压进入金属爪轮7与橡胶从动轮轮轴8,在该压力下,叶片也收到挤压进而被存在被压裂的风险,若叶片被压裂,析出的浆液更多,茶叶品质也更差。
所以,在本申请的方案中,每个导向槽8都对应有若干根挤压臂7,这些挤压臂7在旋转过程中,逐根划过导向槽8,与挤压部件5配合。不仅仅实现了对芽茎的拉断,也避免了对叶片的压伤。
综上,在认真研读对比文件1-4后,申请人认为,对比文件1-4并未公开本申请权利要求1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也未公开解决该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并且对比文件1-4公开的技术方案也不能够实现本申请所能够实现的技术效果。
综上,申请人认为,本申请权利要求1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1-4而言还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的,是具有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的创造性的。
在权利要求1局部创造性的前提下,权利要求2-10也必然局部创造性。
三、新的权利要求10创造性的论述
本申请新的权利要求10与对比文件1相比,至少有下述区别:
所述第一回转轴设置在所述采集盒的进入端,使所述挤压臂在转动时,先自上而下的划过采集盒前进方向上的茶叶。
基于上述区别,本申请权利要求10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如何将茶叶上的雨水露水扫落,以及减少茶叶上的灰尘和杂物,并且如何利于叶芽被采摘的问题。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方案,在说明书明确查收有下述有益效果:
大量的茶园位于雨雾较多的山区,茶树上常有雨滴和露珠,这些雨滴露珠进入采茶机后,不仅影响采茶机使用可靠性,而且被采摘的叶芽被水浸泡也会对降低茶叶品质,所以在本申请的方案中,在进行采摘工作时,挤压臂先划过前方的待采集茶叶,使这些茶叶上的雨水和露水掉落,减少被采摘茶叶上的水量,进而降低后续工艺处理难度,以及提高采茶机使用可靠性,而且还确保了茶叶品质;
同时,对于晴天的茶叶,挤压臂先划过前方的待采集茶叶,茶叶上的灰尘和杂物也随之掉落,使用也减少了机采茶叶的异物数量;
再一方面,挤压臂自上而下的挤压前方茶叶,叶芽具有良好的弹性,而老叶等被下压,使叶芽更加凸出于树梢,进一步方便叶芽进入采集盒的同时,也进一步的减少了老叶进入导向槽,减小老叶对采摘工作的影响。
综上,在认真研读对比文件1-4后,申请人认为,对比文件1-4并未公开本申请权利要求10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也未公开解决该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并且对比文件1-4公开的技术方案也不能够实现本申请所能够实现的技术效果。
综上,申请人认为,本申请权利要求10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相对于对比文件1-4而言还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的,是具有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的创造性的。
申请人认为:通过上述修改已经克服了审查员所指出的问题,请审查员在此基础上进行审查工作。如果审查员认为本申请中还存在不符合专利法或其实施细则的规定之处,请继续给予申请人陈述意见或修改文件的机会,代理人电话:13551134124/028-85961062。
申请人一定积极配合审查员的工作,以加快本申请的审查进程。
最后,再次感谢审查员为本案做出审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