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肢护理按摩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康复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肢护理按摩装置。

背景技术

[0002] 目前,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在老年人群体中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也急剧增加,其中由脊髓损伤、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脑卒中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人数在逐年上升。同样,因运动受伤等原因导致下肢神经损伤而发生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群体也大量存在,对于上述群体,下肢疼痛和失能使其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而且由于下肢无法自主运动,长期静置容易造成下肢静脉血栓,严重时可导致肺血栓危及生命。

[0003] 一般下肢功能患者都需要有专人照顾,辅助其进行被动运动以便让血液循环顺畅,特别是部分运动群体患者,他们甚至需要进行高难度的恢复动作,以期待恢复后能实现运动生活。一般一次按摩包括多组动作,每次需要20分钟左右时间,且一天需要按摩多次,这对按摩师或医护人员的体能也会造成极大的消耗,因此,除了药物止疼消毒等常规操作,采用设备辅助进行康复训练是很多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优选项目。

[0004] 市面上也存在大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运动需求的设备,但现有的这些设备,也多少存在一些问题,如申请号为201910223923.6的发明申请一种下肢关节康复装置提供了一种下肢康复装置,其能够实现下肢的屈膝运动,但其运动模式单一,且只能保持平躺或斜躺状态,不利于患者的多步骤运动;申请号为201910824721.7的发明专利一种可穿戴式生物融合下肢康复机器人提供了一种可以让患者保持竖直状态并实现多角度多模式运动的装置,但其结构整体悬空,对于身体条件较差的老人或上肢伤残认识,该方案无法实施。上述装置以及现有技术的大部分结构,都只适用于部分特定人群,适合在家或对应的康复中心使用,而对于医院等需要面对各种类型患者的场所,现有技术难以实现更大范围的普适性,无法满足不同人群对于康复按摩差异化的实际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0005]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下肢护理按摩装置,通过对结构的改进,使其更符合实际情况,能实现不同姿态的运动,且能够适应更多身体素养不同的群体,满足更多人群的需要。

[0006]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 一种下肢护理按摩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底架和竖支架;所述竖支架安装在所述底架上方;所述竖支架上设有中板;所述中板通过中板转轴与所述竖支架连接;所述中板在不与所述竖支架相连的两侧均设有转轴,分别作为上板转轴和下板转轴,所述上板转轴连接有上板,所述下板转轴连接有下板;所述下板设有下肢固定机构和下肢驱动机构,所述下肢驱动机构带动所述下肢固定机构运动。

[0008] 进一步的,所述中板转轴在与所述竖支架连接处外侧设有中板旋转电机,用于带动中板旋转运动;

[0009] 所述中板的面板上设有腰部背板,所述腰部背板位于中板面板沿中板转轴方向的中部区域。

[0010] 更进一步的,所述中板在对应所述腰部背板的区域设有至少一根腰板滑槽,所述腰板滑槽用于安装固定所述腰部背板,使所述腰部背板沿所述中板实现直线位移,所述腰板滑槽内设有锁紧机构,在移动到位后可在所述腰板滑槽内固定所述腰部背板。

[0011] 进一步的,所述下板的面板上设有贯穿面板的通槽,作为板槽,所述板槽为两个对称设置的F型的槽体,且两个F型的槽体的窄端相互靠近,并靠近中板方向;所述下肢固定机构设有两套,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通槽之上,使其与所述腰部背板处于同一朝向;

[0012] 所述下肢固定机构包括小腿槽和大腿槽,所述小腿槽和所述大腿槽均为弧形板体,且所述小腿槽和所述大腿槽的弧形板体的一端通过铰链连接;所述大腿槽的弧形板体的另一端与F型的槽体的窄端通过铰链连接;

[0013] 所述下肢驱动机构设有两套,每一套下肢驱动机构都包括一个L型的主支架,所述主支架上设有摆动电机,并通过所述摆动电机连接在所述下板的与所述下肢固定机构相反侧,所述主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板保持平行,且在此端为空心液压缸结构,在此液压缸内设有动力伸缩轴,所述动力伸缩轴的另一端设有下支撑杆;所述下支撑杆一端通过下支撑杆动力转轴与动力伸缩轴连接,另一端连接到所述小腿槽的一端;所示主支架上还设有中支撑杆,所述中支撑杆为液压缸结构,其一端设有中支撑杆动力转轴,并通过中支撑杆动力转轴与主支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小腿槽和所述大腿槽之间的铰链底部连接。

[0014] 更进一步的,所述小腿槽和所述大腿槽分别设有两层,所述小腿槽的结构包括小腿上槽和小腿下槽,所述小腿上槽设置于所述小腿下槽的上侧,所述小腿下槽的侧面设有内边与所述小腿上槽侧边相配合的下槽加厚边,所述小腿上槽的侧面设有与下槽加厚边相贴合的直边段,且在直边段内设有上槽卡扣,在下槽加厚边内侧设有下槽滑道,在至少一侧的下槽加厚边内设有至少一个贯穿下槽加厚边的螺纹孔,并在螺纹孔内配套有上下槽压紧螺栓,所述上下槽压紧螺栓旋紧后,让所述小腿上槽和所述小腿下槽的侧面抵紧,实现相对位置固定;

[0015] 所述大腿槽和所述大腿槽分别设有两层,所述大腿槽的结构包括大腿上槽和大腿下槽,所述大腿上槽设置于所述大腿下槽的上侧,所述大腿下槽的侧面设有内边与所述大腿上槽侧边相配合的下槽加厚边,所述大腿上槽的侧面设有与下槽加厚边相贴合的直边段,且在直边段内设有上槽卡扣,在下槽加厚边内侧设有下槽滑道,在至少一侧的下槽加厚边内设有至少一个贯穿下槽加厚边的螺纹孔,并在螺纹孔内配套有上下槽压紧螺栓,所述上下槽压紧螺栓旋紧后,让所述大腿上槽和所述大腿下槽的侧面抵紧,实现相对位置固定。

[0016] 更进一步的,所述小腿下槽和所述小腿上槽的凹面均设有流体囊,所述流体囊两端通过压箍固定在所述小腿下槽和所述小腿上槽上,且所述流体囊为柔性结构,所述小腿下槽的流体囊在所述小腿下槽放入所述小腿上槽之下的时候会被压平,不会干扰所述小腿上槽的使用;

[0017] 所述大腿下槽和所述大腿上槽的凹面均设有流体囊,所述流体囊两端通过压箍固定在所述大腿下槽和所述大腿上槽上,且所述流体囊为柔性结构,所述大腿下槽的流体囊在所述大腿下槽放入所述大腿上槽之下的时候会被压平,不会干扰所述大腿上槽的使用;

[0018] 在所述下板的面板上设有充流体装置,所述充流体装置上设有多根充流体管线,所述充流体管线分别连接到所述流体囊上。

[0019] 更进一步的,所述流体囊包括多个压箍,作为分段压箍,所述分段压箍可以是直弧形、波浪弧形的结构,在所述小腿下槽、所述小腿上槽、所述大腿下槽、所述大腿上槽安装后,将对应的流体囊分为多段。

[0020] 进一步的,所述小腿上槽和所述大腿上槽的凹侧分别设有小腿盖和大腿盖,所述小腿盖为人字形结构,其一端通过盖连接轴与小腿上槽连接,另一端设有盖锁扣,并通过盖锁扣固定到小腿上槽的另一侧;

[0021] 所述大腿盖为人字形结构,其一端通过盖连接轴与大腿上槽连接,另一端设有盖锁扣,并通过盖锁扣固定到大腿上槽的另一侧;

[0022] 所述小腿盖和大腿盖的内侧顶部设有压力传感器。

[0023] 进一步的,所述下板包括下板调节机构,所述下板调节机构的主体为侧边带有齿条的弧形结构,一端连接在所述下板的端部,另一端穿过所述底架并继续延伸一端距离,在所述底架内设有驱动齿轮和定位辊轮,所述驱动齿轮与所述下板调节机构的主体的齿条啮合,所述定位辊轮设置于所述下板调节机构的另一侧。

[0024] 进一步的,所述上板上安装有臂固定板,所述臂固定板上设有臂支撑板;

[0025] 所述臂支撑板包括粘附层,在所述粘附层外侧设有弧形的主支撑段,所述主支撑段上设有连接到粘附层上的臂绑带,在所述主支撑段上设有腋窝支撑部;

[0026] 所述上板侧面设有动力伸缩杆,所述动力伸缩杆可自行伸缩,所述动力伸缩杆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竖支架上,所述竖支架上部与下部分隔开,上部作为竖调节段,所述竖调节段下端设有竖动力转轴,竖动力转轴可旋转。

[0027]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

[0028]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计一套全新的结构,将患者的固定和活动区域设置为上中下三部分,分别对应人体的上身、臀部、下肢,让每一部分都能被顺利的放置,并且每部分都可以独立运转,使患者可以摆弄的活动范围更大,更易满足不同人群的康复运动需求,解放人工按摩所带来的弊端;

[0029] 2、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下肢固定机构和下肢驱动机构结合,能够让不同身高、不同胖瘦、不同伤情、不同康复按摩需求的患者的下肢均能得到适应性恢复,满足差异化需求,为大部分患者提供所需的按摩条件;

[0030] 3、通过设置流体囊和充流体装置,能实现对不同胖瘦的下肢固定的同时,在需要的时候还能起到对腿部的按摩效果,提高患者的康复体验,进一步增加血液循环,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概率。

附图说明

[0031]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2] 图2为图1中主要模块的主视图(部分剖视图);

[0033]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上板的俯视图;

[0034]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中板的俯视图;

[0035]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的下板的俯视图;

[0036]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小腿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7]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小腿板的剖视图;

[0038]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带流体囊和盖板的前小腿板的主视图;

[0039]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的臂支撑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0] 图10为图1中A区域的俯视剖面图;

[0041]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板中板下板的主视图可摆放状态图一;

[0042]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板中板下板的主视图可摆放状态图二;

[0043]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板中板下板的主视图可摆放状态图三;

[0044]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板中板下板的主视图可摆放状态图四;

[0045]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板中板下板的主视图可摆放状态图五;

[0046]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板中板下板的主视图可摆放状态图六;

[0047]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板中板下板的主视图可摆放状态图七。

[0048] 图中:

[0049] 1底架、2竖支架、3上板、4中板、5下板、6下肢固定机构、7臂固定板、8臂支撑板、9充流体装置、10下板调节机构、11下肢驱动机构、

[0050] 201竖动力转轴、202竖调节段、203动力伸缩杆、

[0051] 301上板转轴、

[0052] 401中板转轴、402腰部背板、403腰板滑槽、404腰部束带、4011中板旋转电机、405腰带滑槽、406裆部支撑带、

[0053] 501下板转轴、502板槽、5021中支撑杆槽、5022下支撑杆槽、

[0054] 601小腿槽、602大腿槽、603小腿盖、604大腿盖、605脚固定板、606大腿根转轴、6011小腿上槽、6012小腿下槽、6013上下槽压紧螺栓6013、60111上槽卡扣、60121下槽加厚边、60122下槽滑道、6031压力传感器、6032盖连接轴、6033盖锁扣、

[0055] 801粘附层、802主支撑段、803臂绑带、804腋窝支撑部、

[0056] 901充流体管线、902流体囊、903分段压箍、

[0057] 1001驱动齿轮、1002定位辊轮、

[0058] 1101动力伸缩轴、1102中支撑杆动力转轴、1103下支撑杆动力转轴、1104中支撑杆、1105下支撑杆、1106摆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59]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上”、“下”等词语,仅仅用于方便对附图进行描述,并非限制实际使用中的方向,且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0060] 如图1所示,一种下肢护理按摩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包括底架1和竖支架2,所述底架1为H型结构,长度方向由两根长杆组成,两根长杆之间连接有短杆;所述竖支架2垂直安装在所述底架1上方,所述竖支架2上部与下部分隔开,上部作为竖调节段202,所述竖调节段202下端设有竖动力转轴201,竖动力转轴201可带动竖调节段202沿着底架1的长杆方向旋转倾斜;所述竖支架2上设有中板4;所述中板4通过中板转轴401与所述竖支架2连接;所述中板转轴401在与所述竖支架2连接处外侧设有中板旋转电机4011,用于带动中板4旋转运动;所述中板4在不与所述竖支架2相连的两侧均设有转轴,分别作为上板转轴301和下板转轴501,所述上板转轴301连接有上板3,所述下板转轴501连接有下板5;所述下板5设有下肢固定机构6和下肢驱动机构11,所述下肢驱动机构11带动所述下肢固定机构6运动。

[0061] 如图1、4所示,所述中板4的面板上设有腰部背板402,所述腰部背板402位于中板4面板沿中板转轴401方向的中部区域,所述中板4在对应所述腰部背板402的区域设有至少一根腰板滑槽403,所述腰板滑槽403用于安装固定所述腰部背板402,使所述腰部背板402沿所述中板4实现如图4所示的上下方向的直线位移,所述腰板滑槽403内设有锁紧机构,如顶紧螺栓或侧向卡扣等,在移动到位后可在所述腰板滑槽403内固定所述腰部背板402。

[0062] 如图1、5所示,所述下板5的面板上设有贯穿面板的通槽,作为板槽502,所述板槽502为两个对称设置的F型的槽体,且两个F型的槽体的窄端相互靠近,并靠近中板4方向;所述下肢固定机构6设有两套,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通槽之上,使其与所述腰部背板402处于同一朝向;

[0063] 所述下肢固定机构6包括小腿槽601和大腿槽602,所述小腿槽601和所述大腿槽602均为弧形板体,且所述小腿槽601和所述大腿槽602的弧形板体的一端通过铰链连接;所述大腿槽602的弧形板体的另一端与F型的槽体的窄端通过铰链连接,作为大腿根转轴606;

[0064] 如图2所示(图2的下板5部分设有剖面,且剖面为沿着F型的槽体的长边进行剖视),所述下肢驱动机构11设有两套,每一套下肢驱动机构11都包括一个L型的主支架,所述主支架上设有摆动电机1106,并通过所述摆动电机1106连接在所述下板5的与所述下肢固定机构6相反侧,所述主支架的另一端与所述下板5保持平行,且在此端为空心液压缸结构,在此液压缸内设有动力伸缩轴1101,所述动力伸缩轴1101的另一端设有下支撑杆1105;所述下支撑杆1105一端通过下支撑杆动力转轴1103与动力伸缩轴1101连接,另一端连接到所述小腿槽601的一端,所述下支撑杆1105在所述小腿槽601和所述大腿槽602平行的时候,正对F型的槽体端部的短横段,此短横段作为下支撑杆1105槽5022;所示主支架上还设有中支撑杆1104,所述中支撑杆1104为液压缸结构,其一端设有中支撑杆动力转轴1102,并通过中支撑杆动力转轴1102与主支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小腿槽601和所述大腿槽602之间的铰链底部连接,所述中支撑杆1104在所述小腿槽601和所述大腿槽602平行的时候,正对F型的槽体中部的短横段,此短横段作为中支撑杆1104槽5021。在某些现有技术中,所采用的方案是不带有下板5只带有用于放置下肢的运动机构,采用该种方式虽然也能达到运动的需求,但存在诸多问题,如运动机构自身受力较大、容易损毁、成本较高,不方便搬运患者上到装置上,需额外设置安装电机的位置等问题。因此,本技术方案采取下板5上设置下肢固定机构6等的方式,能更好的实现综合性能平衡的需求,达到提高通配性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等效果。

[0065] 如图6、7所示,所述小腿槽601和所述大腿槽602分别设有两层,所述小腿槽601的结构包括小腿上槽6011和小腿下槽6012,所述小腿上槽6011设置于所述小腿下槽6012的上侧,所述小腿下槽6012的侧面设有内边与所述小腿上槽6011侧边相配合的下槽加厚边60121,所述小腿上槽6011的侧面设有与下槽加厚边60121相贴合的直边段,且在直边段内设有上槽卡扣60111,在下槽加厚边60121内侧设有下槽滑道60122,在至少一侧的下槽加厚边60121内设有至少一个贯穿下槽加厚边60121的螺纹孔,并在螺纹孔内配套有上下槽压紧螺栓6013,所述上下槽压紧螺栓6013旋紧后,让所述小腿上槽6011和所述小腿下槽6012的侧面抵紧,实现相对位置固定;所述大腿槽602和所述大腿槽602分别设有两层,所述大腿槽602的结构包括大腿上槽和大腿下槽,所述大腿上槽设置于所述大腿下槽的上侧,所述大腿下槽的侧面设有内边与所述大腿上槽侧边相配合的下槽加厚边60121,所述大腿上槽的侧面设有与下槽加厚边60121相贴合的直边段,且在直边段内设有上槽卡扣60111,在下槽加厚边60121内侧设有下槽滑道60122,在至少一侧的下槽加厚边60121内设有至少一个贯穿下槽加厚边60121的螺纹孔,并在螺纹孔内配套有上下槽压紧螺栓6013,所述上下槽压紧螺栓6013旋紧后,让所述大腿上槽和所述大腿下槽的侧面抵紧,实现相对位置固定。

[0066] 在具体的设置中,大腿下槽与大腿根转轴606接触,小腿上槽6011与脚固定板605接触,如此设计的目的是,大部分人都是更粗的小腿肚和大腿根位于靠上侧的位置,大腿下槽能比大腿上槽提供更大的空间方便腿部放置,小腿部分同理。

[0067] 如图2、6-8所示,所述小腿下槽6012和所述小腿上槽6011的凹面均设有流体囊902,所述流体囊902两端通过压箍固定在所述小腿下槽6012和所述小腿上槽6011上,且所述流体囊902为柔性结构,所述小腿下槽6012的流体囊902在所述小腿下槽6012放入所述小腿上槽6011之下的时候会被压平,不会干扰所述小腿上槽6011的使用;所述大腿下槽和所述大腿上槽的凹面均设有流体囊902,所述流体囊902两端通过压箍固定在所述大腿下槽和所述大腿上槽上,且所述流体囊902为柔性结构,所述大腿下槽的流体囊902在所述大腿下槽放入所述大腿上槽之下的时候会被压平,不会干扰所述大腿上槽的使用;

[0068] 如图2所示,在所述下板5的面板上设有充流体装置9,所述充流体装置9上设有多根充流体管线901,所述充流体管线901分别连接到所述流体囊902上。

[0069] 如图6所示,所述流体囊902包括多个压箍,作为分段压箍903,所述分段压箍903可以是直弧形、波浪弧形的结构,在所述小腿下槽6012、所述小腿上槽6011、所述大腿下槽、所述大腿上槽安装后,将对应的流体囊902分为多段。

[0070]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流体,可以是液体或气体,优选水作为流体,且可以对流体的温度进行控制,确保患者使用的时候保持相对舒适;并且充流体装置9可以是间歇泵结构,让流体可以间歇充盈,起到按摩的效果;流体囊可采用符合人体接触需求的柔性材料,如制作暖水袋的材料等。

[0071] 如图8所示,所述小腿上槽6011和所述大腿上槽的凹侧分别设有小腿盖603和大腿盖604,所述小腿盖603为人字形结构,其一端通过盖连接轴6032与小腿上槽6011连接,另一端设有盖锁扣6033,并通过盖锁扣6033固定到小腿上槽6011的另一侧;所述大腿盖604为人字形结构,其一端通过盖连接轴6032与大腿上槽连接,另一端设有盖锁扣6033,并通过盖锁扣6033固定到大腿上槽的另一侧;所述小腿盖603和大腿盖604的内侧顶部设有压力传感器6031,当患者的腿的粗细程度不同的时候,可以通过调整流体囊902内的流体量来实现对患者下肢的推送力度,让患者的下肢尽量贴合到小腿盖603和大腿盖604,以实现固定,此时可以通过压力传感器6031来判断贴合度,以确保患者不因流体囊902过度充流体而挤压下肢。

[0072] 所述小腿下槽6012的一端还设有脚固定板605,所述脚固定板605带有脚部转轴和固定绑带,通过脚固定板605将脚部固定,让患者能实现更多的康复按摩运动模式,让脚部能左右摇晃和前后摇晃运动,脚部转轴包括左右转轴和前后转轴,均带有对应的运动电机,在现有技术中有对应方案。

[0073] 所述下板5包括两套下板调节机构10,所述下板调节机构10的主体为侧边带有齿条的弧形结构,且弧度优选为2至2.2rad,其一端连接在所述下板5的端部,另一端穿过所述底架1并继续延伸一端距离,在所述底架1的横杆两侧内部分别设有驱动齿轮1001和定位辊轮1002,所述驱动齿轮1001与所述下板调节机构10的主体的齿条啮合,所述驱动齿轮1001带有驱动电机,能通过啮合的齿条带动所述下板调节机构10运动,所述定位辊轮1002设置于所述下板调节机构10的另一侧,用于在所述下板调节机构10运动的时候,辅助其顺利运动;在所述上板3对应下板调节机构10的位置设有开口槽,且开口槽的槽口宽度大于下板调节机构10的厚度,确保中板4不管处于什么角度,都能让所述下板调节机构10和所述上板3发生干涉的时候能顺利移动,让本技术方案能呈现更多形态,包括出现如图11-17所示的形态,如图11的状态,适合身体较差的患者平躺使用,此时患者平躺身体较为轻松,如图12的状态,适合身体条件较好的患者使用,可以更好的锻炼腿部力量,如图13的状态,能方便患者观察自身运动,方便自主操控,如图14-17的状态,方便部分有特别需求的患者压腿、压腰、伸背等情况使用,便于恢复后身体的柔韧性,保持活动需要。

[0074] 如图3所示,所述上板3上安装有臂固定板7,所述臂固定板7上设有臂支撑板8,所述臂支撑板8优选为魔术贴结构;所述臂支撑板8包括粘附层801,用于与魔术贴粘合,且确保其接触面能承受最多不少于40kg的重量,在所述粘附层801外侧设有弧形的主支撑段802,用于让人把手臂放入并支撑,所述主支撑段802上设有连接到粘附层801上的臂绑带803,用于固定手臂,在所述主支撑段802上设有腋窝支撑部804,用于放置腋窝;所述臂支撑板8可以根据需要放置在臂固定板7的不同位置,并呈现不同夹角,确保患者的体型相符合,且尽量保持患者舒适。如图1所示,所述上板3侧面设有动力伸缩杆203,所述动力伸缩杆203可自行伸缩,所述动力伸缩杆203另一端连接到所述竖支架2上,通过竖支架2的竖调节段202运动,结合动力伸缩杆203的运动,能让上板3呈现不同的角度,甚至可以在某些情况下,让竖调节段202的角度和动力伸缩杆203的长度都保持不同,用于适应下半身残肢而导致患者上半身也需要倾斜时候带来的重力分布不均的情况,达到如图1的竖调节段202呈现的角度,图1的右侧需要承担更大的拉力;动力伸缩杆203可以采用液压杆或电动滑杆的方式。

[0075] 所述上板3上还设有腰部束带404,所述腰部束带404两端设有滑块,所述滑块对应的位置在所述上板3上设有腰带滑槽405,在所述腰部束带404上还设有可拆卸的裆部支撑带406,所述裆部支撑带406连接到所述腰部背板402的下侧。

[0076] 还包括控制系统,并且控制面板可以采用带控制面板的遥控模式或带控制面板的线控模式,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控制面板放置于患者手部活动范围内,方便其自行操作,如图1所示。

[0077]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如下:

[0078] 当患者需要进行下肢康复按摩的时候,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身体参数和所需按摩的姿态,对结构进行调整,如将臂支撑板8调节到适合患者手臂宽度和上半身高度的位置,调节腰部背板402到所需高度,然后根据患者的腿长,调节小腿上槽6011和小腿下槽6012的重合度,调节大腿上槽和大腿下槽的重合度,将患者放好并用臂固定板7和腰部束带404固定上肢和身体,然后用小腿槽601和大腿槽602固定下肢,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采用充流体装置9实现对患者下肢的压紧,并通过压力传感器6031探测腿带来的受压程度,以避免过度挤压妨碍血液循环和带来不适。

[0079] 根据患者康复按摩的需要,调整上板3、中板4、下板5之间的角度实现如图11a至11g的各种形态,确保满足各种不同患者的康复按摩需求,并且在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动力伸缩杆203、中板转轴401、下板调节机构10等方式,让上板3、中板4、下板5之间的相对位置根据需要而发生变化,不拘泥于一个姿态,然后调节中支撑杆1104、下支撑杆1105、动力伸缩轴1101、中支撑杆动力转轴1102、下支撑杆动力转轴1103等实现让患者下肢弯曲伸直的操作,摆动电机1106可以让患者在下肢伸直的时候实现腿并拢张开的操作,脚固定板605可以实现患者脚的运动,让患者实现所需的康复按摩。过程中的运动模式和速度等参数,可以通过控制系统自动的程序实现,也可以通过控制面板的人工操作实现,以提高使用的灵活性。

[0080] 使用后清洁并消毒,以备下次使用。

[0081]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通过对充流体装置9设置一定频率,使其对流体囊902实现间歇充流体,实现类似水击按摩小腿肚和大腿背的效果,提高按摩康复效率。

[0082]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