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国家知识产权局:

申请人收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对申请号为2019101615665发出的第二次审查意见通知书。申请人首先感谢审查员对完善本专利申请所作的辛勤劳动,申请人仔细阅读了审查意见通知书正文,按通知书的要求进行了修改,申请人提出以下意见,希望和审查员商榷:

一、修改说明:

1、将权利要求23中的附加技术特征加入到权利要求1中,形成新的权利要求1

2、删除权利要求23,并相应的修改其他权利要求的编号和引用关系。

以上修改没有超出原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的范围。详见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

二、关于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的创造性

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茯砖茶与无菌水的质量体积比(g/ mL)为3:300-8:300所述步骤1中的振荡培养温度为25-35振荡培养转速为55-65r/min振荡培养时间为20-28h

基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本发明是发酵苦丁茶,提升苦丁茶品质,改善苦丁茶风味的茶叶发酵工艺。本发明探究冠突散囊菌在液体培养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系列现象,确定了接种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发酵周期。工艺流程简洁,减少了冠突散囊菌发酵黑茶工艺中渥堆,二次发花等环节,简化了工艺。

本发明发酵后苦丁茶外形明显改变。表现为发酵后表面遍布金花,色泽褐黑。组织15位经茶叶感官评价专业培训人员,根据茶叶感官评审方法国家标准GB/T23776-2018,按照茶叶的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项因子”,采用轻松感官分析系统,对发酵前后的茶叶进行定量描述分析和成对偏爱分析。发酵后苦丁茶表面遍布金花,经轻松感官分析系统所生成的雷达图(图4)表明,冠突散囊菌对苦丁茶感官风味影响明显,表现在发酵后苦味、粗青气、植物香显著下降,有菌香和淡淡的甜香,汤色橙黄明亮,叶底褐黑匀整,滋味更加醇和,有绵滑感。成对偏爱结果显示:75%的人更喜欢发酵后的苦丁茶,表明冠突散囊菌可改善苦丁茶风味。

本发明发酵后苦丁茶挥发性物质明显改变。采用GC-MS顶空进样方法检测发酵前后苦丁茶挥发性物质。已鉴定47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苦丁茶(图223种,发酵苦丁茶37种(图3)。发酵前后都存在的化合物13种,含量显著增加的物质有芳樟醇、2,4-双(1,1-二甲基乙基)-苯酚等;姜冬梅等对芳樟醇的药理作用的研究综述表明,芳樟醇具有镇痛、抗焦虑、镇静催眠、抗炎、抗肿瘤、抗菌等药理活性。发酵后新增化合物24种,如高含量化合物α-松油醇、1-辛烯-3-醇等。韩杰等对α-松油醇杀菌效果的试验观察表明,α-松油醇对细菌繁殖体和真菌具有一定杀灭作用。此物质可能与本研究中冠突散囊菌生长后,霉菌菌丝大量消退的现象有关。1-辛烯-3-醇,又称松蕈醇,是一种带有强烈愉快的壤香香气、蘑菇香气,带有浓重药草韵的化合物,感官表明此物质为发酵苦丁茶烘干后的主要香气成分。被分解转化化合物10种,如6-甲基-5-庚烯-2-酮等。发酵后苦丁茶挥发性物质图谱较苦丁茶原料相比,峰的数量和面积明显增加,表明发酵后的苦丁茶风味物质种类和含量明显增加。

审查意见里指出:创造性的审查原则是,将一份或者多份现有技术中的 不同的技术内容组合在一起对要求保护的发明进行评价。

申请人认同这一观点,申请人理解的意思是:创造性的评价不是新颖性的一一对比原则,而是多个现有技术相结合在一起对本申请有技术启示,就说明本申请没有创造性

审查意见里指出:具体到本申请,对比文件1公开了以各类产品的茶叶原料或茶叶半成品为原料,接种冠突散囊菌发酵制备各类金花茶,在此基础上,对比文件2给出了以苦丁茶为原料经接种发酵能够改善茶产品的滋味的技术启示,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动机以苦丁茶为原料接种冠突散囊菌发酵制备金花苦丁茶。

申请人并不这样认为,申请人认为:对比文件1 (CN 105368716 A)公开了一种冠突散囊菌株、其选育方法及其应用,其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利用冠突散囊菌株制备“金花茶”标准化工艺,改进或新增发花工序,所述的发花工序包括汽蒸增湿、接种发花和干燥,所述的接种发花是以保藏编号为CGMCCNO.11304的冠突散囊菌菌株进行单菌种发酵其制备工艺没有公开上述的“CZG液体培养基配方”和“振荡培养的工艺参数”,即没有公开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本发明所用原料小叶苦丁茶为木樨科女贞属小叶女贞Ligustrum lucidum,而对比文件1所用原料为山茶科山茶属 Camellia L.,二者成分差异较大,对冠突散囊菌生长的影响也迥异,本申请相对于对比文件1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对比文件2 (CN 108813042A)公开了小叶苦丁茶灵芝发酵茶的加工方法,但所用菌种与本发明不同,其制备工艺没有公开上述的“CZG液体培养基配方”和“振荡培养的工艺参数”,且上述区别技术特征也不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因此,对比文件12相结合不能构成本申请的技术方案。

审查意见里指出:对于技术效果,对比文件1公开了制得的产品“菌花”香浓郁,滋味汤色等均上佳(参见说明书第71);对比文件2公开了苦 丁茶发酵培养过程中会合成大量的氨基酸类物质和多糖类物质,增加了产品滋味的鲜爽度和内 含物的丰富度,茶叶中的内含成分也会发生多种多样的化学变化,特别是茶多酚类物质的自然 氧化,苦味降低(参见说明书第12),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预期本申请中发酵后苦丁茶外形、风味、挥发性物质明显改变,其不属于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

申请人并不这样认为,申请人认为:就效果而言,对比文件1仅仅是只给出了一句“产品“菌花”香浓郁,滋味汤色等均上佳”,并没有具体的实验数据做支撑,该技术效果也是模糊不清的无法确定具体的上佳是什么程度,本申请的技术效果是根据茶叶感官评审方法国家标准GB/T23776-2018,按照茶叶的外形(包括形状、嫩度、色泽、整碎和净度)、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项因子”,采用轻松感官分析系统,对发酵前后的茶叶进行定量描述分析和成对偏爱分析,给出了具体的评分(如图4所示);因此,对比文件1对本申请的技术效果是非显而易见的,关于对比文件2记载的能够“合成大量的氨基酸类物质和多糖类物质,增加了产品滋味的鲜爽度和内 含物的丰富度,茶叶中的内含成分也会发生多种多样的化学变化,特别是茶多酚类物质的自然 氧化,苦味降低”:第一,对比文件2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验数据来说明其氨基酸类物质和多糖类物质具体是什么,具体的化学变化是什么,因此,该技术效果是模糊不清的,而本申请已鉴定47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苦丁茶(图223种,发酵苦丁茶37种(图3)。发酵前后都存在的化合物13种,含量显著增加的物质有芳樟醇、2,4-双(1,1-二甲基乙基)-苯酚等;有具体的实验数据做支撑;第二,对比文件2仅仅给出了“特别是茶多酚类物质的自然氧化,苦味降低”;苦味降低并不一定会导致甜香;本申请在此基础上,还能够使苦丁茶粗青气、植物香显著下降,有菌香和淡淡的甜香;因此,本申请相对于对比文件2也具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由于对比文件12均没有给出具体的关于滋味和香气的具体的实验数据,无法确定其滋味和香气的具体的感官评定定量结果是什么,对比文件12相结合对本申请无法构成技术启示。

对比文件3 (CN 106318877 A)公开了一种从茯砖茶中分离、纯化冠突散囊菌及其液态培养 方法,没有公开上述区别技术特征,其技术效果是:为 将冠突散囊菌接种到其它茶叶或产品上进行发酵生产其它类型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 单纯培养冠突散囊菌以获取其中有益成分提供了方法。本发明在此基础上,发酵后苦丁茶外形明显改变,发酵后苦丁茶风味明显改变,发酵后苦丁茶挥发性物质明显改变。因此,对比文件1-3相结合对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不构成技术启示。

因此,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3和公知常识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因而具有创造性。

三、关于修改后权利要求2-5的创造性

在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具有创造性的前提下,其从属权利要求2-5也必然具有创造性。

四、关于修改后权利要求6的创造性

修改后权利要求6与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具有单一性,在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具有创造性的前提下,修改后权利要求6也必然具有创造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文件公开的技术方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因而具有创造性。如有问题,望及时联系申请人或代理人,给予再次答复的机会, 联系电话:13551134124

请审查员继续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