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审查员:
您好!
首先,感谢您悉心审查和提出的宝贵意见。
申请人收到贵局于2021年11月17日对本申请(申请号:201911278844.1)发出的第二次审查意见通知书,申请人仔细阅读审查意见后,答复如下:
一、修改说明:
1、在原权利要求8合并入权利要求1中得到新的权利 1,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并一致性的修改其余权利要求的序号和引用关系,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请见权利要求书替换页。
本次修改,清楚完整的记载于原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中,没有超出原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记载的范围,符合《专利法》第33条的规定。
二、创造性的论述:
首先针对于审查员第二次审查意见通知书的答复:
审查员认为对比文件2公开了食槽下方设置夹层,在夹层内注入去离子水,采用去离子水进行饲喂槽的保温,并认为申请人认为对比文件2中夹层的去离子水不能供猪一样这一与本申请相反的启示的结论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对对比文件2的过度解读。
对于审查员的上述评述,申请人表示十分的不解,
通过简单的检索,在百度百科有如下的阐述:
定义:
去离子水是指除去了呈离子形式杂质后的纯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 147规定的“去离子”定义为:“去离子水完全或不完全地去除离子物质。”如今的工艺主要采用RO反渗透的方法制取。应用离子交换树脂去除水中的阴离子和阳离子,但水中仍然存在可溶性的有机物,可以污染离子交换柱从而降低其功效,去离子水存放后也容易引起细菌的繁殖。
工艺设备:
去离子水是通过离子交换树脂除去水中的离子态杂质而得到的近于纯净的水,其生产装置设计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去离子水质量的好坏及运营的经济性。 [1]
去离子水制取工艺及其特点
1、离子交换树脂制取去离子水的传统水处理方式,其基本工艺流程为:
原水→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精密过滤器→阳床→阴床→混床→后置保安过滤器→用水点。
(特点:污染比较大,自动化程度低,初期投入低)
2、反渗透-离子交换设备制取去离子水,水质稳定,纯度较高,其基本工艺流程为:
原水→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精密过滤器→反渗透设备→混床→超纯水箱→超纯水泵→后置保安过滤器→用水点。
(特点:污染小,自动化程度高,初期投入中等,价格适中)
3、反渗透设备与电去离子(EDI)设备进行搭配制取去离子水的方式,这是一种制取超纯水的最新工艺,也是一种环保,经济,发展潜力巨大的超纯水制备工艺,其基本工艺流程为:
原水→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精密过滤器→反渗透设备→电去离子(EDI)→超纯水箱→超纯水泵→后置保安过滤器→用水点。
(特点:环保,自动化程度高,初期投入大,价格相对比较贵。)
处理步骤:
从自来水到去离子水一般要经过几步处理 :
1、先通过石英砂过滤颗粒较粗的杂质。
2、然后高压通过反渗透膜。
3、最后一般还要经过紫外杀菌以去除水中的微生物。
4、假如此时电阻率还没有达到要求的话,可以再进行一次离子交换过程最高电阻率可达到18兆。
相对而言,蒸馏水只是先气化再冷凝,其纯度如电阻率一般不如纯度高的去离子水,半导体工业中用的大多数是高纯度的去离子水。
主要用途:
1、实验室、化验室用水,一般实验室的常规试验、配置常备溶液、清洗玻璃器皿等;
2、电子工业生产,如显像管玻壳、显像管、液晶显示器、线路板、计算机硬盘、集成电路芯片、单晶硅半导体等;
3、电力锅炉,锅炉所需软化水、除盐;
4、汽车、家用电器、建材表面涂装、电镀、镀膜玻璃清洗等;
5、石油化工行业,化工反应冷却水、化学药剂、生产配液用水等;
6、工业纺织印染、钢铁清洗用水等;
7、食品、饮料、酒类、化妆品生产用水;
8、海水、苦咸水等净化。
通过上述可以清楚知晓:
采用如此复杂工艺和高昂成本形成的去离子水,用于养猪场,对猪进行饲喂,是明显有违常理的。
进一步的,审查指南2.3对比文件规定:
对比文件是客观存在的技术资料。引用对比文件判断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等时,应当以对比文件公开的技术内容为准。该技术内容不仅包括明确记载在对比文件中的内容,而且包括对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隐含的且可直接地、毫无疑义地确定的技术内容。但是,不得随意将对比文件的内容扩大或缩小。另外,对比文件中包括附图的,也可以引用附图。但是,审查员在引用附图时必须注意,只有能够从附图中直接地、毫无疑义地确定的技术特征才属于公开的内容,由附图中推测的内容,或者无文字说明、仅仅是从附图中测量得出的尺寸及其关系,不应当作为已公开的内容。
对比文件2中,明确阐述了下述内容:
食槽10底部设有夹层,夹层内设有加热管11,夹层内加热管11周围充满去离子水,……,控制器经内部程序分析判断来决定是否开启电机二7和水平绞龙6及加热管11添加饲料和加热,加热采用先加热去离子水再用去离子水对饲料进行加热,避免加热管11对食槽直接加热,温度过高引起饲料烧糊的现象。
也就是说,对比文件2中,其夹层中加水,并设置加热装管,是用于对食槽进行加热的,其去离子水仅仅是一种为了避免饲料烧糊饲料而选用的加热介质而已,
而且,在对比文件2公开的全文,以及附图中,也并未有夹层的进出水口,而为了达到其效果,其去离子水还必须要处于注满状态才能够与食槽底部进行加热,作为本领域的公知常识,以及其原文和附图的展示,其夹层是一种全封闭式的结构,并未形成供水循环的流道结构。
进一步的,对比文件1所公开的仅仅是需要对饲喂猪槽进行补水,就补水而言,任何饲喂系统都是需要进行补水的,其补水方式和补水效果也是与本申请完全不同的。
申请人认为,在无技术问题和技术效果的指引下,强行的将多个对比文件进行结合,是不符合专利审查精神的。
在本申请新的权利要求1技术方案与对比文件1相比具有下述区别,
水槽设置在所述饲喂槽下方,所述水槽内具有供水流动的流道,所述水槽的长度和宽度与所述饲喂槽的底板相对应,所述饲喂槽底板的下侧位于所述流道内,在所述水槽上还设置有与所述流道连通的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与外部水源相连,所述出水管一端与所述流道连通,另一端位于所述饲喂槽容纳腔上方,在所述出水管上还设置有阀门,在饲料进食完成后,通过出水管向饲喂槽的容纳腔内供水,水沿第二侧板流下,
在所述流道内设置有若干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包括若干第一支撑板和若干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上缘与所述底板下侧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下缘与所述封板上侧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饲喂槽的第一侧板密封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与所述饲喂槽的第二侧板之间隔开形成有第一缺口,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饲喂槽的第二侧板密封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板与所述饲喂槽的第一侧板之间隔开形成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间隔布置,相邻的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隔开有距离,所述第一缺口的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缺口的截面积。
基于上述区别,本申请说明书中有如下阐述:
对饲喂槽内饲料温度的调节,该温度调节是降温或者升温,并非是如对比文件2中的对饲喂槽进行加热,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对饲喂槽内饲料温度的调节,饲料温度的调整简单方便;特别的,当饲料较干时,在饲料进食完成后,通常还会进行供水,采用本实施例的方式,通过出水管想饲喂槽的容纳腔内供水,水沿第二侧板流下,避免飞溅,而且,由于水流先经过底板,还能够确保饲料与水槽内水具有一致的温度,避免供水时,水与饲料温差过大而导致猪肠胃不适的问题,如此,进一步的利于猪的健康。
在本实施方式的方案中,通过第一支撑板14和第二支撑板15、以及第一缺口16和第二缺口17的设置,使水槽内流动曲折,进一步利于温度的充分传递,第一支撑板14和第二支撑板15也作为传热件,如此,提高对饲料槽内饲料温度的调整效率。
第一缺口16对应的是底板2较低位置,改成饲料堆积较多,所以,在本方案中,将第一缺口16的截面积设置为较小,在需要高效温度调整时,将出水管13的水外排,不流入饲喂槽,如此,流道内水流流道,第一缺口16处流速较快,确保该处较多的饲料都能够调节至合适的温度,而第二缺口17处对应的饲料较少,该处流道的水流速较慢,如此,实现对饲料不同堆积厚度的不同温度调节强度。
综上,申请人认为,本申请新的权利要求1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
如何保饲料与水槽内水具有一致的温度,避免供水时,水与饲料温差过大而导致猪肠胃不适的问题。
申请人认为,对比文件1和2既没有公开本申请新的权利要求1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也没有公开本申请权利要求1的所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而且采用本申请的方案后还存在有上述的有益效果。
综上所述,申请人认为,本申请的新的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2是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是具有专利法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的创造性的。
进一步的在权利要求1具有创造性的前提下,其余权利要求也具有创造性。
申请人认为:通过上述修改已经克服了审查员所指出的问题,请审查员在此基础上进行审查工作。如果审查员认为本申请中还存在不符合专利法或其实施细则的规定之处,请继续给予申请人陈述意见或修改文件的机会,申请人一定积极配合审查员的工作,以加快本申请的审查进程。
最后,再次感谢审查员为本案做出审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