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可靠的脑血栓康复架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脑血栓康复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安全可靠的脑血栓康复架。

背景技术

[0002] 脑血栓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基础上,在血流缓慢、血压偏低的条件下,血液的有形成分附着在动脉的内膜形成血栓,称之为脑血栓,临床上以偏瘫为主要临床表现,在对脑血栓患者进行辅助治疗时一般会使用一种脑血栓康复架来协助脑血栓患者进行走路恢复训练,但是现有的康复架在使用时,无法对患者上半身进行支撑,导致无法在训练时减轻患者的行走负担,同时在无人辅助搀扶的情况下容易使患者出现向前或向后倾倒的情况,十分的危险,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安全可靠的脑血栓康复架来解决以上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3]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脑血栓康复架,解决了现有的脑血栓康复架在使用时需要人为对患者进行搀扶,导致患者单独使用时容易出现向前或向后倾倒的问题。

[0004]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安全可靠的脑血栓康复架,包括承重柱,所述承重柱设置有四个,两侧所述承重柱相对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同一平面两个所述第一滑块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两侧所述承重柱之间的下饭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杆,同一平面所述第二支撑杆的顶部与第一支撑杆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所述电动伸缩杆表面的固定连接有收缩带,且收缩带自上而下设置有若干个,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杆有两个第一支撑杆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套筒,套筒的一端通过开设开口活动插接有滑杆,上部所述滑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牵引杆,所述牵引杆的底端通过转动件转动连接有承重板,所述承重板的底部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下部所述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端通过转动件转动连接于第二滑块的底部。

[0005] 优选的,所述套筒的右侧通过开设开口固定连接有螺纹套,所述螺纹套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

[0006] 优选的,所述螺纹杆的左端贯穿滑杆并延伸至滑杆的外部。

[0007] 优选的,所述滑杆的右侧开设有与螺纹杆相配合使用的插口,且插口设置有若干个。

[0008] 优选的,左侧所述承重柱的左侧与右侧所述承重柱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辅助支撑杆。

[0009] 优选的,所述承重柱与辅助支撑杆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轮。

[0010]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脑血栓康复架。与现有的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安全可靠的脑血栓康复架,通过将患者的胳膊通过前部与后部的收缩带进行绑紧,并使电动伸缩杆伸出带动收缩带向上移动,收缩带向上移动达到从患者腋下对患者进行撑起的效果,此结构可有效对患者的上半身进行支撑,减轻了患者的行走负担,当患者长时间训练疲惫后,可使电动伸缩杆收缩带动牵引杆下降,牵引杆下降使承重板通过支撑柱向上翻转,当电动伸缩杆下降至最底部时承重板放平,此时达到使患者可坐在承重板顶部进行休息的效果,此结构既可以使患者便于休息,同时达到训练时不与患者接触,达到不影响康复训练的效果。

[0011] (2)该安全可靠的脑血栓康复架,通过将螺纹杆向外旋出,使螺纹杆与滑杆脱离配合,并将前部与后部的套筒在滑杆的表面滑动,移动至合适距离后通过将螺纹杆旋入插口内,即可达到将套筒与滑杆进行固定的效果,此结构可达到根据患者的身体宽度来对第一支撑杆进行调节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2]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安全可靠的脑血栓康复架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承重柱和支撑板结构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板、第二滑槽和第二滑块结构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承重柱和套筒内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动伸缩杆、收缩带和套筒结构的俯视图。

[0013] 图中:1、承重柱;2、第一滑槽;3、第一滑块;4、第一支撑杆;5、第二支撑杆;6、电动伸缩杆;7、收缩带;8、套筒;9、滑杆;10、牵引杆;11、承重板;12、第二滑槽;13、第二滑块;14、支撑柱;15、螺纹套;16、螺纹杆;17、插口;18、辅助支撑杆;19、万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15]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安全可靠的脑血栓康复架,包括承重柱1,承重柱1设置有四个,左侧承重柱1的左侧与右侧承重柱1的右侧固定连接有辅助支撑杆18,通过设置辅助支撑杆18可达到放置承重柱1向前或向后倾倒的效果,两侧承重柱1相对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滑槽2,第一滑槽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一滑块3,同一平面两个第一滑块3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杆4,两侧承重柱1之间的下饭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杆5,同一平面第二支撑杆5的顶部与第一支撑杆4的底部之间固定连接有电动伸缩杆6,电动伸缩杆6表面的固定连接有收缩带7,且收缩带7自上而下设置有若干个,收缩带7可通过调节达到将患者手臂进行绑紧固定的效果,避免患者手臂无力导致第一支撑杆4无法将患者撑起的情况发生,两个第二支撑杆5有两个第一支撑杆4相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套筒8,套筒8的一端通过开设开口活动插接有滑杆9,套筒8的右侧通过开设开口固定连接有螺纹套15,螺纹套15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16,螺纹杆16的左端贯穿滑杆9并延伸至滑杆9的外部,滑杆9的右侧开设有与螺纹杆16相配合使用的插口17,且插口17设置有若干个。

[0016] 其中,为了便于承重柱1和辅助支撑杆18移动,承重柱1与辅助支撑杆18的底端均固定连接有万向轮19。

[0017] 进一步的,为达到在患者训练疲惫时可方便患者休息的效果,上部滑杆9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牵引杆10,牵引杆10的底端通过转动件转动连接有承重板11,承重板11的底部开设有第二滑槽12,第二滑槽12的内部滑动连接有第二滑块13,下部滑杆9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支撑柱14,支撑柱14的顶端通过转动件转动连接于第二滑块13的底部。

[0018] 同时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0019] 使用时,使患者从左侧移动至两个第一支撑杆4之间,然后将患者的胳膊通过前部与后部的收缩带7进行绑紧,此时启动电动伸缩杆6使电动伸缩杆6伸出,电动伸缩杆6伸出带动收缩带7向上移动,收缩带7向上移动达到从患者腋下对患者进行撑起的效果,此结构可有效对患者的上半身进行支撑,减轻了患者的行走负担,当患者长时间训练疲惫后,可使电动伸缩杆6缩回,电动伸缩杆6收缩带动牵引杆10下降,牵引杆10下降使承重板11通过支撑柱14向上翻转,当电动伸缩杆6下降至最底部时承重板11放平,此时达到使患者可坐在承重板11顶部进行休息的效果,此结构既可以使患者便于休息,同时达到训练时不与患者接触,达到不影响康复训练的效果,当需要调节两个第一支撑杆4之间的距离时可通过将螺纹杆16向外旋出,使螺纹杆16与滑杆9脱离配合,并将前部与后部的套筒8在滑杆9的表面滑动,移动至合适距离后通过将螺纹杆16旋入插口17内,即可达到将套筒8与滑杆9进行固定的效果,此结构可达到根据患者的身体宽度来对第一支撑杆4进行调节的效果。

[0020]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