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国家知识产权局:

申请人收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对申请号为202110095161.3发出的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申请人首先感谢审查员对完善本专利申请所作的辛勤劳动,申请人仔细阅读了审查意见通知书正文,按通知书的要求进行了修改,申请人提出以下意见,希望和审查员商榷:

一、修改说明:

1、将权利要求23中的附加技术特征加入到权利要求1中,形成新的权利要求1

2、将“防止根系失水而收缩变形”修改为“防止根系因失水而收缩变形”;将“神展”修改为“伸展”;将“显示样品识窗口”修改为“显示样品识别窗口”;这其中都是错别字,修改符合专利法33的规定。

3、删除权利要求23,并相应的修改其他权利要求的编号和引用关系。

以上修改没有超出原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的范围。详见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

二、关于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的创造性

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与对比文件1的区别在于:所述步骤1中的获取植物根系具体为:

步骤1.1、选择植株:选择生长良好,基部植物生长稀疏的植株;

步骤1.2、清理植株周围地表植被:将筛选出的植株周围30公分的地表植被进行清理;

步骤1.3、挖根:以选好的植株为中心,根据选取植物的根系生长深度及侧根幅度选择合适的土方大小,保证挖出植株根系的完整性;

步骤1.4、整理土方:用小铲子和毛刷小心的将土方外周距所取植株根系较远的土进行分离,剩下的地下部分用锡箔纸包裹装入自封袋,连同地上部分一起放入冰盒,防止根系因失水而收缩变形,备用;

步骤1.5、浸泡:将取回的带土的根系浸泡在水中,保持根系湿润,使其易于和土壤分离;

步骤1.6、根系获取:用清水缓慢冲洗挖出的根系,用镊子、毛刷工具辅助将土壤和其它植物的根与所取植物的根分离并清洗干净,随后获得完整的植物根系;

所述步骤1.3中的土方大小为30 cm*30 cm*30 cm

基于上述区别技术特征,本发明实现了高寒草甸特定植物完整根系的采集;对不同植物确定不同的半径大小和深度,减少对根系的破坏程度,最大限度保持了根系的完整性。本发明有助于分析所选植物在不同退化梯度中根系形态结构的变化(由说明书附表1和附图4-9可知);阐明草地退化或其他生态因子变化对植物根系形态参数的影响以及植物根系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策略,这对生态学的应用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对比文件1CN103728418A)是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研究作物根系构型参数与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其土方大小为10 cm*10 cm*10 cm;这种技术适合用于农业上,因为农业上作物往往是单一栽培的,植物地上部分与地下根系能够很好地实现一一对应。然而,自然条件下植物地下根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特别是在植物多样性高的高寒草甸中,地下根系不仅相互交错,而且常常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结合在一起形成草毡层,以至于植物的死根和活根难以区分。显然,利用现有的研究单一植物根系构型参数与空间分布的分析方法(CN103728418A)不足以支持生态学上我们对具有更高植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中植物根系在不同环境或外界干扰下其构型参数与空间分布变化的研究和认识。因此,与对比文件1CN103728418A)相比,本发明专利对研究对象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单一植物种,而是提高到了更高的物种水平,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同时,由本申请的背景技术可知,传统的根系研究方法有挖掘法、土块法、钉板法、管栽法、网袋法等,这些方法往往需要进行破坏性取样,获得的数据通常较少(如只是为了获得根系的生物量),对于根系长度、根尖数等数据则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才能获得,而对于根系的表面积、体积等参数一般不能准确获取。而利用本发明专利的方法不仅省时省力,而且效果也很好,具有创造性。对比文件1的取样方法需要进行破坏性取样,使根系与土壤分离开来;不能保证根系的完整性,更不不能保障最终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本申请相对于对比文件1具有预料不到的技术效果;且上述区别技术特征也不是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因此,修改后的权利要求1相对于对比文件1和公知常识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因而具有创造性。

综上所述,本申请文件公开的技术方案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因而具有创造性。如有问题,望及时联系申请人或代理人,给予再次答复的机会。

请审查员继续审查。

致礼

                                    申请人:西南民族大学

                                        20220525